这一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国家的收入,也使地方官吏为了征够赋税,就将这一部分逃掉的赋税平摊加到普通百姓身上,因为每个地方的赋税都是有规定的,一定要足额征缴。所以一部分人不交税,那么另一部分人就要多交税。
封建社会百姓的赋税和徭役本来并不太多,但时间一长,投机钻营或者偷税漏税的人越来越多,一般老老实实缴税的人的赋税就越来越重,这就是很多人说古代赋税很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为防止地方官吏从中牟利,使这个政策不能好好地执行,李嗣源又下令将帐簿直接送到中央的职能部门里(相当于现在中央政府的部),由中央部门来征收赋税和徭役。
假如有人隐瞒田地亩数,奖励举报的人这一招现在还在用,比一味的连坐我觉得高明多了。但是奖励举报者,不能政府买单,所以又规定加倍征收该户的赋税,罚的钱就是给予举报者的奖励。
另外,李嗣源又免去了原来征收的每亩五文的道桥钱,将五文酒曲(酿酒的原料)钱减少到三文,这一种税负也是十分的有名气,当然这是臭名昭著,属于乱七八糟的杂税。
对于百姓生活影响很大的债务利息也明文限制,说白了就是限制高利贷,尤其是限制驴打滚,债主得到的利息如果已经达到本钱的数额,就禁止再收利息,只准收回本钱,如果利息累计数是本钱的两倍就本利都不准再收,等于是债务消失了,这对当时饱受高利贷之苦的百姓来说的确是好事。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驴打滚和古时候的高利贷,驴打滚好理解,就是利滚利,这个月的利息在下个月也要算上利息,利生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复利法,举个例子,你借了一百块钱,年利百分之五十,那么到了第二年,他的本金就达到了150块钱,此时还是按照百分之五十的利率计算,但是本金不是原先的一百了,而是变成了现在的150。这就是传说中的利滚利,驴打滚。
而古代利率的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主要就是术语不懂,不如三分利,四分利,这个大家都不懂,其实很简单,一般而言高利贷都是三分利或者四分利,当然也有五分利的,不过比较少,而两分利的自然也有,不过更少(这里都是比较官方的利率,一些恶霸地主之类的那个利率就没谱了。)。
我们举个普遍性的例子,三分利,这里说的都是月利(月利按照千分之算,年利百分之算,日利,万分之算),也就是一个月要还三分,按照现在的换算单位,就是月利千分之三十,也就是百分之三的利率,而一年就是百分之三十六的利率,这个利率是远远高于现在的官方贷款利率水平的。
而这个三分利却在古代十分的常见,四分五分的这利率就达到了百分之五六十,十分的惊人,很多已经超过了土地生产率!也就是说,土地上一年刨出来的东西,还不足抵扣利息,那时候就只能卖地卖人了。
所以,李嗣源限制高利贷这在当时对于百姓来说,确实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将一些被债务压得无法生活的人解脱出来。我们下面在介绍一种高利贷的形式,算是古代社会里的高利贷最重的了,那就是“羊羔率”,这种利息是百分之百,算一下应该是八分多的利,而且利重也就算了,他还是要本利相加驴打滚,今年是十文,到年底就要还二十文,到明年年底就要还四十文,后年高达八十文,以此类推,后面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李嗣源的爱民措施在禁止高利息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和李存勖在位期间的搜刮百姓比较起来,李嗣源的这些措施确实值得称道,说他是五代的明君可见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是仅凭这一点还是不够。
李嗣源对于民间的疾苦也很敏感,因为他就是贫寒之家出身的,他经历过苦日子,所以对于那些农民也是很同情的。
据说有一年的春天,李嗣源在宫中眺望雨后初晴的旷野,远处的山坡上原以为是羊的东西再一看竟是劳动的百姓。
看到这些李嗣源内心感慨不已,第二天他就亲自赶到那里,去看望百姓,和他们做了亲切地交谈,听取了他们的一些建议和想法。
后来见到有父子三人一同拉着犁来耕地,李嗣源当时就命人赐他们耕牛数头,让他们用牛拉犁,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力气。
后来,李嗣源又经过调查发现,政府实行的铁器由国家垄断专卖的制度给百姓带来了很多弊端,就下诏予以废除。
诏书中说,各地由政府部门监制的农具大小不一,形状也不实用,刚刚使用不长时间,就破损难以使用了(其实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官府搞的东西没质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