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个小字条,上面写着:“杨思权可为宁节度使”这就相当于一个承诺了。
杨思权得到了承诺,再攻城的时候,他利用军中的不满情绪鼓动大军反叛,赶走了张虔钊,这一支所谓的节度使联合征讨大军,很大程度上都是投机的产物,都想着建功立业,可是真要是拼命的话,很多人估计还是不愿意的。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张虔钊那边败了,随后其他的藩镇节度使觉得没胜的机会了,于是就开始新一轮的投机,又有不少人投降了李从珂。
一时间原本征讨李从珂的大军,变成了李从珂的大军,很多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柳暗花明又一村,李从珂从之前的必死结局,一下子恢复了过来。
他稍微休整之后,带着大军就跑到了西安,河中等地望风而降,李从珂的名气还是很大的,之前不跟着李从珂混,那是因为李从珂地盘小,兵少,没啥前途,现在不一样了。李从珂已经发展壮大了,具备了争霸天下的资本了,而且他们这些节度使也相信李从珂的能力,一定能击败柔柔弱弱的李从厚。
而李从厚听到了这个消息,当时他就震惊了,他不知道怎么办,而那些原先劝他打李从珂的那些人,现在也都蔫了,一句话一个点子也想不出来了。
无奈之下,李从厚只能和他的大臣商量着投降李从珂,李从厚当时是这么说的:“我年幼即位,把政事都托付给了你们,我和我的哥哥之间关系不错,但是你们却说他有二心,让我讨伐,现在打了败仗了,我看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你们和我一起去迎接我哥哥,让他当皇帝,然后我还回我的藩镇去。”
李从厚要是真的主动禅位,我觉得这也算是一条出路。可是他最终没有搞成,他的手下有一个人叫做康义诚,虽然这家伙叫做康义诚,可是他却是不讲义气也不讲诚信。
他知道只要是李从厚投降了,那么他也没啥搞头了,而且他知道自己和李从珂的关系不太好,就算是能够保住性命,那也没啥机会在政治上翻身了。于是他准备干一桩大买卖,把李从厚卖了!
什么样的李从厚最值钱,那自然是和李从珂对立的李从厚最值钱,所以他不能让李从厚投降李从珂,应该是让他去投降李从珂,这样一来他能在李从珂哪里卖个好,还能继续升官发财。
于是他就跟李从厚说,他愿意带着禁军为国流尽最后一滴血,李从厚很激动,在加上李从厚的确是对康义诚有那么一点的幻想,于是就让他带着禁军征讨李从珂。
不过康义诚虽然是带着大军去投降的,可是他的那些部下们不知道啊,他们以为康义诚真的是带着他们去打仗,那会李从珂风头正劲,谁打得过,于是纷纷逃命,或者直接投奔了李从珂。
等到康义诚见到了李从珂的大军的时候,他身边还剩下几十号人,这几十号人有个啥用,再加上李从珂对康义诚本身就没啥好感,虽然当时没杀他,但是后来李从珂登基没多久就下令杀死了康义诚,他也算是罪有因得。
我们在这里还要再说一个人,那就是王思同。
王思同后来也被李从珂俘获了,原本李从珂的意思是杀掉他,但是王思同一段话却让李从珂肃然起敬,夸他是个忠臣,准备重用,不准备杀了。
但是王思同的存在,让很多原本和王思同一个级别的节度使们很不高兴,如果王思同是个忠臣,那么他们这些一开始就投靠了李从珂的人是什么,所以他们必须杀掉王思同,不然的话,他们还有什么面目活着。
他们知道李从珂是不可能杀死王思同的,于是就趁着李从珂喝醉了酒,趁机把王思同杀死了。等到李从珂醒了,知道王思同已经被杀死的时候,已经晚了,虽然他很生气,但是也无可奈何了。
李从厚听说康义诚也投降了之后,彻底的心灰意冷了,他知道自己已经买没有机会了,说一句众叛亲离也不为过,他离开洛阳逃亡的时候身边还剩下五十个骑兵,什么文武百官之类的都排队等着迎接李从珂呢。
李从厚一路往北面跑,在半路上见到了石敬瑭,李从厚很激动,这是自己姐夫啊,那肯定是帮自己的,但是他忘了之前他还想要削藩来着。
一开始石敬瑭的确是想要挟持李从厚,然后自己发兵对抗了李从珂,但是他的部下却劝他说:“唐朝的时候,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时候皇帝身边还有很多官员,还有威望,可是这个皇帝身边除了五十个骑兵,就啥也没了,要他啥用!”
石敬瑭听了,觉得有理。于是就再也不管他的这个妹夫了,石敬瑭的部下还派人将李从厚随行的数十名骑兵全部杀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