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和石敬瑭比较类似的有一个叫做赵延寿的家伙,现在就在汴州干着之前朱温干过的宣武军节度使,这个家伙也是娶了一个公主,算是曹太后的姑爷。
这个赵延寿和石敬瑭的地位是差不多的,虽然在军功和声望上面还比不上石敬瑭,但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军阀,李从珂不愿意得罪他。
如果李从珂因为猜忌石敬瑭而把它留在洛阳的话,这对赵延寿影响也不好,而且当时的赵延寿还没有进京拜见李从珂,这让李从珂不得不小心行事。
为了不让拉赵延寿心理产生什么别的想法,也为了拉拢人心,李从珂最终还是放了石敬瑭回去。
其实石敬瑭能够回去,除了上面那点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示敌以弱已经发挥了作用,他在李从珂面前装的十分恭顺,整天抖着手颤着腿四处打转晒太阳,就算是走几步,也要人扶着,而且石敬瑭长得比较瘦小,再加上年纪大了,看起来挺可怜的一个形象。
李从珂觉得这对自己也没啥威胁,毕竟石敬瑭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本事,于是就决定放石敬瑭回去。
而得到消息的石敬瑭耳朵里。他心里也是十分意外的,而且对于李从珂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的感激的,毕竟李从珂完全有能力而且有动机杀死他或者软禁他,但是李从珂却放了他。
不过我们现在在研究石敬瑭的时候,此时对他的心理分析,还是比较复杂的,此时除了感激,还有一种那叫做权力的欲望和掌控的野心,他原本和李从珂一样,但是现在却生死由着李从珂,这让石敬瑭很不爽,而他造反的那根嫩芽此时就开始疯狂的生长了起来。
再送石敬瑭离开的时候。李从珂还是很动情的对石敬瑭表白了心意:“石郎(石敬瑭),你不仅仅是内亲,咱们关系亲近,而且咱们年轻的时候还一起经历过患难,曾经都在先帝(李嗣源)身边侍奉,现在我做了天子,要是不靠你,不信任你我还能信任谁,还能靠谁呢?”
这一段话,虽然很大程度上都是李从珂编出来的场面话,但是的确是说的漂亮,这也体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水准,好吧,虽然这个水准并不是很高,但是这的确是一种方式,咱们也能学以致用。
石敬瑭回到了河东,和契丹人打了几仗,得了几个小胜,但是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还是担心李从珂的猜忌,所以他一种没有放弃过寻求自保的机会。
因为石敬瑭是曹太后的亲女婿,所以石敬瑭对太后身边的人,也认识几个,于是就贿赂他们,让他们监视李从珂和曹太后。
那时候的李从珂还是比较勤政的,他想改变自从李嗣源晚年末期就陷入颓势的国势,他经常和他的那些信臣们讨论怎么治理国家,或者敲定一些非常重要的决策之类的。
而他的这些信臣我们在上面都已经说过了,也就是他们那六七个人,但是现在他们讨论问题却被监视了,只要是李从珂和大臣们商量个什么是,石敬瑭很快就能得到消息,所以宫中的大小事也没有能够瞒得过石敬瑭这个“千里眼”“顺风耳”的。
但是仅仅是知道朝廷的决策或者机密,这还不行,这还不能自保,只能料敌先机,所以石敬瑭在河东还是十分的谨慎,他和他的部下或者来了客人的时候,总是装的老年痴呆中风又严重的样子,但是事实上他身体还是不错的,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李从珂知道他石敬瑭已经老了,不能干“大事”了,所以你李从珂也不用猜忌。
不过天不遂人愿,后来契丹几次较大规模的进攻河东和幽云一代,造成河东一带军粮紧张,朝廷无奈之下只好征调河东有粮食的人,多捐点粮食啥的,或者直接就是抢走了。
这惹得百姓们不高兴,而且军队因为不能及时拿到粮饷,也很生气,朝廷两边不落好。但是这个好去哪了呢?
他落在了石敬瑭的身上,因为军士们看到的是给他们要来粮食而后军服还有俸禄的都是石敬瑭,而不是朝廷的,他们念的是石敬瑭的好,怨恨的是朝廷的不及时不公正。
所以就在石敬瑭给士兵们赏赐军服的时候,很多人起哄喊起了“万岁”,但是这个万岁哪能是一般人喊的嘛?万岁那只能一个人这样叫,那就是李从珂。
所以石敬瑭听说了之后,也吓得不轻,急忙查处了闹事者,杀了三十多个人,这才算完,而且还反复强调,再有这样的乱臣贼子,一定严惩不贷。
石敬瑭我觉得做的没啥问题,但是李从珂觉得这有问题,李从珂认为石敬瑭迫不及待的杀人,这是心虚,被人喊破了,于是他心里更加的怀疑石敬瑭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