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李嗣源其实还不想造反,毕竟造反这个东西成本和风险都太大了,李嗣源不得不小心谨慎。
于是李嗣源就想着去洛阳找到李存勖那事情说清楚,李嗣源认为说清楚之后,他们还是好兄弟,这就显出了李嗣源的不明智,这个时候要是真的去找李存勖,那么李嗣源就是自投罗网,羊入虎口。
所以石敬瑭立刻就发对,他建议他的岳父大人赶紧进军洛阳,他很清楚,一旦李嗣源去了洛阳,李嗣源就完了,不管李嗣源是不是真的要造反,就凭他的部下兵变这件事李嗣源就能吃不了兜着走。
石敬瑭再给李嗣源详细的分析了利害之后,又主动请缨,要求带着三百骑兵奔驰汴州,算是先给李嗣源打个前站。
李嗣源听了石敬瑭的话,这才反应过来,急忙一路南下,收集兵马,最终这才成就了帝业,而石敬瑭自然也是水涨床高,被李嗣源重用。
在这后面,石敬瑭官运一路亨通,先是被授予陕州节度使,随后又成了六军诸卫副使,也就是李嗣源亲军的副统领,当时的正统领是李从荣,李从荣这个人做人不怎么滴,他和石敬瑭之间有矛盾,于是石敬瑭就把这个职务辞去了,他不想和李从荣牵扯的过深。
再后来,石敬瑭到了魏博,在魏博干了一段时间,因为契丹还经常骚扰边境,于是他就去了河东,掌控军政大权,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在这一段时期的石敬瑭,还是很受好评的,比如他能断案,虽然不能说是断案入神,但是也可以说得上是公正无私,很机智,处理了很多的疑难杂案。
有一次,一个小店的妇人和军士争执,告到官府,妇人说:“我在门外面晒了谷子,被他的马吃了很多。请大人明断,为小民做主啊。”
军士听了,却说冤枉,他说他的马一直管得好好的,根本没有吃被人的谷子,可是他当时没有证人,就他一个人,没法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在当时绝对算是一个悬案,没有人证物证,这可怎么断案。
但是这难不倒石敬瑭,石敬瑭就对断案的属吏说:“他们两个人争执不下,那用什么判断是非呢,你给我把马杀掉看看肠子里到底有没有谷子。有就杀军士,没有就杀妇人。”
众人一听,果然是好办法,于是就将马杀死了,结果马的肠子里没有谷子,事实证明是妇人在诬陷军士,想讹诈他钱。石敬瑭就下令将那个刁妇处死了。这一种人,也算是罪有应得,不过可能有人会说,石敬瑭是不是量刑过重?
其实在五代,刑法是比较严酷的,乱世用重典,这句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所以石敬瑭杀死了这个妇人之后,境内风气可以说焕然一新,无中生有,讹人钱财的事情基本上绝迹。
还有一件事,说的是两兄弟俩分家了,房子也分了,地也要分,结果兄弟俩一商量,地就不分了,哥哥给弟弟一些银子做补偿就行了。
可是这个补偿到底有多少,两兄弟俩商量不好,亲兄弟明算账,算的却是一笔糊涂账,弟弟一生气觉得把地给哥哥还不如自己卖了呢?于是就找了一个买家准备把他分到的地卖出去。
这样一来他的哥哥不愿意的,而且买地的人也怕他的哥哥找麻烦,就要这个弟弟向他的哥哥讨要一个同意转让的文书。
他的哥哥本来就不愿意卖地,又怎么会愿意签署转让土地的文书呢,这件事就这么搁置起来了,弟弟想卖,哥哥不给价钱,还不让弟弟卖。
无奈之下弟弟只好告官,这时候石敬瑭又出来了,当时官府里的大小官员都觉得这个案子不好判,要是支持弟弟那哥哥名义上对土地还有所有权,强买强卖不太好。
要是支持哥哥,这哥弟俩已经分家了,哥哥做事的确是霸道了些。
所以不太好判,他们都看着石敬瑭,石敬瑭问了话,立刻就做出了判决,他的判决并不是从谁是谁非上面做出的判断,从这一点也做不出一个判断,他从的是人之常情,按照纲常,哥哥应该爱护弟弟,但是这里面的哥哥却对自己的弟弟不友善,再说已经分家了,弟弟想卖地那是弟弟的自由,当哥哥的不能阻拦,所以这块土地价高者得,至于哥哥,因为不爱护自己的弟弟,打了一顿板子,算是惩罚。
这个结果基本上让所有人全部都满意了,百姓一致叫好。
李嗣源死了之后,李从厚即位当了皇帝,他对于石敬瑭心里还是有点不放心的,于是就把他调出了河东,到镇州去当节度使。
后来李从厚被李从珂赶了出来,半路上碰见了石敬瑭,但是李从厚的随从想要杀死石敬瑭,可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