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要让侄子当皇帝之类的话。
这个行为在我看来,这就是做贼心虚,所以在上面讲到石重贵造反的时候我采用的就是石敬瑭传位给石重睿,但是冯道和景延广篡改遗命,支持石重贵当皇帝这种说法。
一开始掌权,就想用政令让百姓们闭嘴,这样的嚣张,还真是不多见,但是这仅仅是他对百姓们的嚣张,他对于百官照样很嚣张。
石敬瑭死了,大臣们按照规矩要去给石敬瑭哭丧吧,最起码搞个告别仪式啥的,毕竟君臣一场。
平时大臣们在皇宫外城是可以骑马的,但是到了内城就要下马步行或者抬着进入内城,但是这一次群臣们都来给石敬瑭哭孝了。一个个骑着马抬着轿子都来了,但是刚进了外城,还没有进入内门的时候,这些人就被拦下来了。
守卫的官兵对这些大臣说道:“上头有命,一律步行。”
这个就是景延广下的命令,至于这个措施目的是啥呢,不太清楚,但是的确是把满朝文武都得罪的差不多了,那些当官的那个不是好几十岁了,有的腿脚不灵便的,就靠着骑马坐轿子,现在步行这么远那还不要了老命了。
但是没办法,景延广现在是第一权臣,谁也不能多说什么,顶多就是腹诽两句,但是景延广听不见,自然也懒得管。
景延广是一个内心很骄傲的人,石敬瑭在的时候,每次契丹来一副盛气凌人,高人一等的样子总让景延广感到心里不舒服,他早就想摆脱契丹臣国的身份,从这一点上来说景延广的确也算是一个人物。
毕竟他反抗契丹并不是为了他的什么好处或者利益,仅仅是因为他心里不痛快,觉得有失国体,这个和安重荣的还稍微有点不一样,他反抗契丹更加的纯粹一点。
但是这个家伙不是一个实干型的人物,仅仅是一个口花花的家伙,谈起来反抗契丹那是头头是道,理由能说上几天几夜不重样,但是真要是开战的时候却又躲在了后面。
石敬瑭死了,契丹作为父国应该知道这件事,于是石重贵就准备找人写个国书交给耶律德光,为石敬瑭的事报个丧。
这算是石重贵第一个和契丹在国事上进行接触,所以称号问题又成了一个关键,石敬瑭是耶律德光的儿子,他是石敬瑭的侄子,按理说他应该叫耶律德光爷爷,但是耶律德光也不过是比他大了十多岁。
这一生爷爷让他有点叫不出来的感觉。但是比起这一声爷爷,对契丹称臣更让他说不出口,于是他找来了他的大臣景延广。
景延广也是一直不爽契丹,于是就对石重贵建议到:“咱们对契丹不能在这么屈辱下去了,你既然是新皇帝即位,那就要拿出魄力来创造一个新气象出来。”
石重贵一看景延广这腔调,和自己想的差不多,于是就问道具体怎么办。
景延广大手一挥继续慷慨陈词:“饭要一口一口吃,中原大国对蛮夷称臣的确是不雅观,我们可以先把这一块去掉,至于你和契丹的爷孙关系,可以先保持。”
石重贵听了,觉的还不错,关键是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于是就把这件事这样办了,对契丹的国书称孙不称臣。
着一个微妙而且敏感的变化,立刻引起了契丹方面的觉察,耶律德光很生气,于是就派了一个使者叫做乔荣,到晋国来问问情况。
景延广准备充分,嘴皮子乔荣不是他对手:“先帝是你们契丹册封的,对你们称臣理所当然,但是现在的皇帝却是我们自己拥立的,和你们没什么关系,没有做臣子的道理啊。
而且你回去告诉你们皇帝,我晋国有十万磨得锃亮的宝剑,要是打仗我们随时奉陪,不过要是万一爷爷打不过孙子,那就让天下人笑话了,小心后悔莫及啊。”
乔荣也是一个精明的人物,他虽然对景延广的话很不满,但是还是忍住了,他问道:“这是你说的,可是你让我转告给我们的皇帝,万一他不信怎么办,你敢不敢给我留一个信物。”
赤裸裸的激将啊,但是景延广当时意气风发,大有大权在手天下我有的气概,毫不犹豫的就把他刚刚说的那句话写了下来,还署了名盖了章。恐怕他没想到这个东西最后成了他的催命符吧。
景延广干的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把当时的大藩镇杨光远得罪了,最后杨光远也是造反了事。
虽然这上面景延广对契丹的使者说的很有气概,但是真正到了打仗的时候,却不行了。
据说第一次和契丹交战的时候,景延广作为大将,军机大事全部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契丹派人进攻,站在城下大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