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石重贵对抗契丹,在石重贵向刘知远求援的时候,也不出兵。
刘知远听到这句话,心里还是很着急的,这表示这耶律德光对他基本上已经没有忍耐力,这是在逼他表态,要他明确的做一个答复。
此时刘知远的一个属下,叫做郭威,他对刘知远说道:“契丹对咱们恨得很深啊,想和契丹和解基本上没啥可能了吧。”
这句话,让刘知远动了心思,但是他知道现在还是不是对契丹亮剑的时候,而此时他的另一个部下叫做王峻,也就是第一次被刘知远派去找耶律德光上表的使者,他认为契丹人在中原不得人心,早晚是要完蛋的,现在只要等机会就好了,而且现在契丹可能根本顾不上河东。
对于这个见解,刘知远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随后就有人劝刘知远起兵进攻中原,但是刘知远却深深地知道现在绝对不是最好的机会,现在契丹方面刚刚进入中原,士气正高,而且降兵十多万还有大汉奸杜重威在中原,这些势力并不是一个河东能够应付过来的。
于是刘知远对他的部下们们说道:“契丹到了中原,无非就是为了财物,等到他们抢个够了,他们就走了,而且现在夏天就要来了,他们过惯了凉爽的夏季,已经不习惯炎热的夏季,所以他们夏天的时候一定会返回契丹的,那时候咱们的机会就来了,而且这样可以保证万无一失。”
就在刘知远还在等着机会的时候,南唐此时也有了动作,他们国内当时就议论纷纷,大臣们要求赶紧集结兵马,立刻发兵中原,不然的话一旦契丹方面离开,那么各地的藩镇肯定会蹦出来的,那时候在想要收复中原就难了。
当时南唐国内议论纷纷,而南唐当时的确有进入中原的实力,只是很可惜当时南唐正在福州附近集结大军,在北面组织不了进攻,无暇北顾,所以这件事等到他们腾出手来,中原的争夺已经是尘埃落定了。
时候南唐的君臣都是十分伤感的,也是十分后悔的,本来有一个占据中原的机会,但是却没有抓住。
再后来耶律德光当了皇帝,而后晋的藩镇也是有投靠南唐的,有投靠蜀国的,这样的情况,再继续下去,那就是原本后晋版图的分裂,原本还算是统一的中原也变成了四分五裂,眼看着就陷入了混乱。
刘知远也不知道是真心疼还是假惭愧,一次对他的部下说道:“中原没有了君主,各地藩镇纷纷向外面投靠,我身为一方长官,实在是感到惭愧啊,对不起先帝啊。”
听说刘知远这样说,当时就有一票投机者过来了,刘知远的那句话,的确是流露出了想要入主中原的意思。
所以这些人就劝刘知远赶紧称帝,然后号令天下,这样就能顺势进入中原了,但是刘志远没有同意。那时候传闻石重贵已经快要到了河北,刘知远又传出话要出兵接回石重贵,其实这就是刘知远虚晃一枪,为他称帝登基做准备而已,尽量标榜自己的正义性。
随后在一次行动中,军队在上面将领的带动下,想要推举刘知远做皇帝,这基本上就类似于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但是这件事刘知远事先是真的不知道。
大军们到处都在喊:“天下能够当皇帝的除了北平王(刘知远)之外,还能有谁?现在应该确定皇帝的名号,然后咱们再发兵救回来皇帝(石重贵)。”于是校场上到处都是喊万岁的声音。
刘知远还算是不糊涂,他对下面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停止,随后叫来了那些大将们对他们说:“现在契丹还很强大,咱们实力不足,应该先慢慢壮大自己,等着契丹自我消耗,这些道理小兵们不懂,你们难道也不懂?”
于是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刘知远还是没有称帝,但是这个时候又有人再三上表要求刘知远赶紧当皇帝,此时虽然他心里也觉得称帝或许时机不够,但是这么这么多人都支持他当皇帝,他心里其实已经有点动摇了。
最后还是郭威出来了,郭威对他说道:“现在咱们不论是晋阳城的,还是潞州一带的都想你当皇帝,这就说明,你当皇帝这是天意,再说现在也不是谦让的时候,要是别别人抢先当了皇帝,你那时候失去了人心,丢掉了大义,就反受其害了。”
刘知远听了郭威的话,心里觉得的确是这个理,现在说要是当皇帝,谁就能号令群雄,打了民族大义的旗号,驱逐契丹,然后就能占据中原,建立新的王朝。
于是在群臣们三番两次上表请求称帝的形式主义下,刘知远最终还是称帝了,但是他称帝后却是不改年号,不改国号,而是继续用后晋的国号,但是废除了石重贵的开运年号,仍然用石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