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代十国那些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0章 一战南唐(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要很关键的部分。

    这一次把《伐淮南诏》的正文贴出来。

    朕自缵承基构,统御寰瀛,方当恭己临朝,诞修文德,岂欲兴兵动众,专耀武功!顾兹昏乱之邦,须举吊伐之义。蠢尔淮甸,敢拒大邦,因唐室之陵迟,接黄寇之纷乱,飞扬跋扈,垂六十年,盗据一方,僣称伪号。

    幸数朝之多事,与北境以交通,厚启兵端,诱为边患。晋、汉之代,寰海未宁,而乃招纳叛亡,朋助凶慝,李金全之据安陆,李守贞之叛河中,大起师徒,来为应援,攻侵高密,杀掠吏民,迫夺闽、越之封疆,涂炭湘、潭之士庶。以至我朝启运,东鲁不庭,发兵而应接叛臣,观衅而凭凌徐部。沭阳之役,曲直可知,尚示包荒,犹稽问罪。

    迩后维扬一境,连岁阻饥,我国家念彼灾荒,大许籴易。前后擒获将士,皆遣放还,自来禁戢边兵,不令侵挠。我无所负,彼实多奸,勾诱契丹至今未已,结连并寇与我为雠,罪恶难名,人神共愤。

    今则推轮命将,鸣鼓出师,征浙右之楼船,下朗陵之戈甲,东西合势,水陆齐攻。吴孙皓之计穷,自当归命;陈叔宝之数尽,何处偷生!应淮南将士军人百姓等,久隔朝廷,莫闻声教,虽从伪俗,应乐华风,必须善择安危,早图去就。如能投戈献款,举郡来降,具牛酒以犒师,纳圭符而请命,车服玉帛岂吝旌酬,土地山河诚无爱惜。刑赏之令,信若丹青,苟或执迷,宁免后悔。王师所至,军政甚明,不犯秋毫,有如时雨,百姓父老各务安居,剽掳焚烧必令禁止云。

    在这篇声讨李璟的诏书中,柴荣主要的内容就是以下几点:

    一、南唐是伪朝,在政治上不合法,只有中原才是唯一合法唯一符合正统的政权。

    二、李璟勾结契丹、北汉,企图南北夹击周朝,李璟先对不起周朝,所以柴荣现在打一下李璟收拾一下南唐也算是情有可原,不算是过分,谁让李璟先惹他的呢?

    三、周朝柴荣曾经怜悯淮南百姓生计艰难,准许过境进行粮食交易(那时候淮南发生大旱,咱们上面提到过),但李璟却将淮南百姓的救命粮据为己有。可以说周朝对得起南唐,但是南唐却对不起周朝。

    四、李璟气数已尽,江东军民士人等速来归顺。否则一旦刀兵俱下,难免祸及自身,上面是收拢人心,这一条就是威胁了。

    五、向江东各界做出承诺,周军只打李璟,不打百姓人等。江东各界可安居旧业,不要惊慌,这也算是孤立南唐,建立统一战线的一个小策略。

    战争之前的政治攻势非常重要,有时可以通过政治攻势,得到在战场上难以实现的战略利益。这道诏书是专门写给江东各界看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柴荣并没有捏造罪名,他指责李璟的都是事实。李璟也不能够多说什么。

    柴荣之所以选择在冬季进攻淮南,我们上面也说过了,主要原因就是冬季淮河水位下降,方便渡河。

    不过淮河在冬季虽然水位下降,但并不是河床见底,但是却比夏天的时候要好得多现在不仅仅水势小,而且守河的把浅军也没了。

    所以周军有的是办法,李谷率军来到淮河北岸后,二话不说立刻打造浮桥,搭着木板就像是在船上一样,周军踩着浮桥,从正阳(今安徽寿县西南)顺利的渡过淮河,南唐军措手不及。

    其实关于柴荣率军渡江,还有另外一种更意思的说法,那就是周朝的军队是打扮成商人商队的,结果骗过了南唐守军,顺利混过淮河的。

    这个典故是据宋人著撰的《五国故事》记载,“伪侍中周宗既阜于家财,而贩易,每自滩上通商,以市中国羊马。及世宗将谋渡淮,乃使军中人蒙一羊皮,人执一马,伪为商旅,以渡浮桥而守,继以兵甲,遂入临淮。”

    周宗是南唐重臣,也就是后主李煜的岳父,著名的美女大周后和小周后的父亲。周宗和中原进行羊马贸易,而且生意量很大,又因为周宗的那个哈斯的官职也不低,所以他在边境审查的时候很宽松。

    柴荣正是利用这个机会,派出大队精干军人,伪装成过河进行羊马贸易的商人,混过南唐方面的安检点,进入淮南。而这些商人赶得大批的羊,这所谓的羊,实际上都是周朝军人披着羊皮,趴在马上,场面确实很有趣。

    披着羊皮攻城,咱们之前在孟方立和幽州作战的时候,就发生过,这也不算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了,但是这么多人装成羊骗过边境,这也算是一个小奇迹了。

    经过柴荣的军事改革,周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但却是以步兵为主,不擅水战。现在虽然过了淮河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