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去救援,不然边关危急。
    这一个消息,让很多人从新年的快乐中醒了过来,但是文臣们都是一群能说会道的书生,打仗不行,小符皇后年纪轻轻的,有什么主意?至于柴宗训,刚刚八岁的小孩还是在盯着个蚂蚁能看一天的年纪,让他做决定,更是没谱。
    所以这事最终还是要靠赵匡胤。
    咳,在这里插播一下,历史上关于这一次的边关告急那是存在争议的,但是现在争议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已经为这个重要问题定性了。
    根据宋史的记载,所有宋朝的史书,基本上都是说这一次边关真的告急了,契丹真的来了,赵匡胤一开始就是去平定契丹的,但是半路上被他的部下们劫持了。
    可是在契丹和后来元朝的一些史册上,对于这一战都没有任何记载,而随着史料的丰富,更多的史料证明,当时根本没有所谓的边关告急,所谓的契丹入侵不过是赵匡胤集团找的一个借口,也是为他们实施兵变创造一个机会。
    此时的赵匡胤在柴荣的帮助下,已经成了当时后周实力最强大的一支军队,也是后周对外战争的主力,殿前侍卫亲军的最高指挥。
    在之前,柴荣因为怀疑张永德在他死了之后要造反,所以这才把张永德换掉,毕竟那时候的张永德在殿前侍卫亲军里面已经很长时间了,他在这里面根基深厚,拥有很高的权威,所以柴荣就把刚刚提拔起来的一个将军作为侍卫亲军的统帅,他觉得此时的赵匡胤刚刚发迹没多长时间,威望不高,但是能力很强,很适合为他的儿子保驾护航。
    但是柴荣没想到当初的张永德在殿前侍卫亲军里面主要的关系在高层,很多的将领都是认准张永德。
    但是赵匡胤虽然是一个新上来的将军,但是他在基层的时间很长,他在殿前侍卫亲军内部拥有不少的拥护者,而且这些拥护者大部分都是基层人员,柴荣算无遗策,但是这一点应该是没有想到。
    赵匡胤一直以来都是很有雄心壮志的,他在跟着柴荣的时候的确是没有想过要造反,因为对于柴荣,他也是打心眼里佩服,他觉得能够跟着柴荣建立一番功业,那也是人生一件幸事。
    毕竟那时候的柴荣比着唐太宗等人也是不遑多让,要是柴荣不死,搞一个显德盛世也是很有可能的,想一下李世民的搞得凌烟阁,赵匡胤想着能够跟着柴荣混个功臣,那就算是幸运了,他还没想过造反。
    但是柴荣死了之后,他心里就开始活动开了,柴宗训毕竟刚刚七岁的小孩,而且在朝廷内部能够镇住他的人基本上没有,原本有一个王朴,此时也死了。就算是李谷还活着,赵匡胤也不敢这么乱来,但是遗憾的是当时在朝廷内部没有人能够镇得住赵匡胤。
    有人说,赵匡胤的小阴谋从柴荣生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赵匡胤看柴荣一时半会好不了,于是就传一个说法,那就是“检点做天子”这样的小计谋,让柴荣撤了张永德,赵匡胤成功上位。
    这件事传说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也反映出,就算是民间也是倾向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是早有预谋的。
    小符皇后和柴宗训把希望寄托在满朝文武上面,而满朝文武则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身上。
    军情如火,不能拖延,这一支军队很快就出发了,在出发前,小符皇后和小孩柴宗训还亲自送别赵匡胤,满朝文武到成为为赵匡胤践行,此时满朝文武还有小符皇后对于赵匡胤还是十分信任的,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他们的身上。
    赵匡胤表现的也没有半点异样,和大家依依惜别,骑着战马,带着大军迎着朝阳出发了。
    这一次北征军主帅就是赵匡胤先锋是慕容彦钊,大家走呀走,走到了陈桥镇,大军要停下来休息一下。
    但是此时天还没有黑,也才刚走出来没多远,此时休整,的确是有点不对劲,但是士兵们不管这么多,他们打仗就是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过的是有今天没有明天的生活,一个个觉得今天能够少走点,好好休息一下也不错。
    这一天晚上,在主营大帐,这一支北征军才走出来没多远,竟然喝起了酒,而且赵匡胤竟然喝醉了,早早的就去睡觉了。
    或许很多人觉得这一次的休整就是一次简单的休整,天刚刚黑下来,都准备去睡觉了。
    但是此时还有一伙人活动在大营里他们有的宣传异象,什么刚才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一山没有二虎,一个天上咋能有两个太阳呢?
    还有的则在蛊惑人心,说是现在柴荣死了,弟兄们打仗还为了啥(可见柴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