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执意要教她《通鉴》,可以说有些骇俗。
    不过她因此也得益良多,对历史之是非,政事之得失,有着超出一般女子的见识。
    想到这里,周皇后苦笑起来。
    陈先生的一番好心,现在看来也并没有什么用。
    自己现在虽然当了皇后,但并不能影响政事,否则就会触犯后宫干政的禁忌。
    本来她和皇帝是十七八岁的少年夫妻,正是格外亲密的时候。
    相处起来,也没那么多规矩忌讳。
    皇后本应该住坤宁宫,不过入宫这段时间,她和皇帝一直同住在乾清宫。
    和百姓夫妻一样,同居共处。
    可就在五天前,皇帝凶了她一顿。
    那时候皇帝在这里翻阅奏折,她坐在身边,歪着头帮他一起看。
    皇帝和她在信王府就亲密惯了,对此也并不在意。
    还时不时询问她的意见。
    这时她恰好看见一份山西道御史黄宗昌的奏疏,推荐陈仁锡等五人,说是学贯天人、读尽群书,应该选入内阁。
    她看见自己老师陈仁锡的名字赫然在列,一时兴奋。
    就推了推崇祯,用手指着陈仁锡的名字道:
    “此是吾家探花。”语气里充满了骄傲。
    “什么你家探花?”崇祯皱眉,有些不解地问道。
    “信王不记得了?我和你说过,有个从小教我读书的先生陈仁锡,学问渊博,是个大才。就是他啊”周皇后眉飞色舞,她一兴奋,一激动,就会把崇祯叫成信王。
    这已经成了她对皇帝的亲昵称呼。崇祯对此也无可奈何。
    不过当时崇祯听了她的话,眼眸中却露出戒备甚至不快的光芒,哼了一声道
    “既然是你家的翰林,就别想着进内阁做阁老了!”
    显然崇祯想起了历史上种种后宫干政,后妃和外廷大臣勾结,引发的祸乱。
    周皇后一愣,看着崇祯的神色,立刻明白了他联想些什么。
    犹如兜头被泼了一桶冷水,原本兴奋的神情也马上暗淡了下来。
    自己就这么说了一下,皇帝难道把自己想成了吕后和武则天了不成?
    她只得克制住情绪,把话题岔开了。
    自己说了一嘴,反而误了老师的前途。
    她内心充满对老师陈仁锡的愧疚。
    那件事情后,崇祯很快就决定搬到武英殿去办公。
    皇后提起陈仁锡这事,引起了他的警惕。
    认为在乾清宫批阅奏疏,会引起后宫干政的风险。
    尽管他很爱周皇后,但也不能开此弊端。
    他在武英殿一连呆了五天多,都不回后宫,固然是勤于政务,但也是对皇后的一个提醒。
    周皇后聪慧过人,如何不明白皇帝的用心。
    心中不无埋怨:
    ‘’自己的这个信王,什么都好,就是有时候太认死理,太较真。”
    周皇后想着心事,又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
    忽然听见外面传来杂沓的脚步声。
    周皇后心一跳,放下茶杯,侧起耳朵聆听。
    踏踏踏。
    紧接着传来一个太监急促的脚步声,在西暖阁门帘外停住,叫道:
    “皇后娘娘,陛下回宫来了。”
    这是乾清宫牌子王之心的声音。
    周皇后连忙起身,整了整衣衫,理了理妆容,正要走出去迎接。
    朱由简却已经迈着大步,甩开身后的太监宫女,进了宫门。
    又直奔西暖阁,闯了进来。
    周皇后一愣。
    陛下怎么性子急了这许多,一改往日稳重端凝的气度。
    她双膝一弯,正要行礼。
    朱由简却已上前,一把扶住她,笑道:
    “何必多礼。”
    说着笑吟吟打量她。
    一边看,一边点头暗赞。
    脸上不施脂粉,却肤色白腻,润泽动人。
    史书中说周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完全写实。
    五官端庄美丽至极,如有一团光晕围绕。
    难怪记载中说她少女时期,有亲戚见到其面容者,为之“瞑眩”
    此时她身上穿着夏日自己设计的白纱薄衫,更是袅袅婷婷,散发端庄圣洁之感。
    朱由简情不自禁赞叹:
    “皇后真是如白衣大士下凡。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