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将木柴封闭于窑中煅烧,将水意逼尽,火质却无法散逸,复归本体,便能生成木炭,这木炭便是火之变体,极便于燃烧。”
薄珏点头:“如今我大明各处烧煤极多,也有将煤封闭于炉窑中煅烧,形成焦炭,这焦炭充作燃料用于冶炼金属,或生活之用,都远胜于煤。想来也是此理。”
宋应星见薄珏给他补充了例证,喜笑颜开,抚掌道:“子珏真是能举一反三,确实如此。”
薄珏继续道:“而且依长庚之论,也能解释为何风助火力,烧木柴烧煤炭时,用鼓风器具,不断把空气送入炉中,便能燃烧更旺。这应该也是送入空气越多,则空气中水神与火质接触更多,就能勾引更多火质腾出在空中。”
宋应星连连点头,赞叹道:“子珏是聪明人,一点就透。”
朱由检心想宋应星能提出火质说,也确实不容易,这比西方的斯塔尔提出类似学说早了七十多年。火质说,是通向更正确的氧化说的阶梯。自己不能直接告诉宋应星答案,但可以适当引导一下,于是说道:
“若按宋先生所说,便应该有纯粹之火质,只要放在空气中,便可燃烧。只是如此火质,似乎从未有过。”
宋应星对朱由检的质问,似乎胸有成竹,答道;
“陛下,也未必没有这种纯粹火质,夜间坟墓之间鬼火磷磷,这鬼火或许便是尸骨年久之后,形成纯粹火质,暴露于空气中,和气中水神相遇,便燃烧放光。只是没人把能这形成鬼火之火质隔绝空气收储起来。”
这时候薄珏似乎从朱由检的质问那里得到启发,也向宋应星提出疑问:
“长庚兄,那依你说只要木炭不断加热,总可以将水意尽皆逼除,剩下纯粹火质,放置于空气中,便可燃烧,为何实际却无人能用此法制出火质?”
宋应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也觉得有些为难,支吾道:
“这或是木炭重浊,还有其他杂质,隔绝火质与空气之中的水神相会。或者把木炭碾磨成粉末,挥扬于空中,便更易起火。”
宋应星的这个回答,显然没有能让薄珏满意,但他似乎觉得宋应星至少给出了一个实验验证的办法,将来可以尝试一下,看看是否果真如此,也不打算纠缠在这问题上,继续提出疑问:
“按长庚兄所说,这火质可有重量?”
宋应星说道:
“这……应当是有重量,木柴燃烧殆尽,这火质腾逸在空中,剩下灰烬自然要比木柴轻的多。应当便是去掉火质之后,物体变轻之故。”
薄珏摇头:“只是木柴燃烧,未必就能证明。其他物品中燃烧之后,是否都能变轻?”
宋应星显然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太大把握,迟疑了片刻之后,说道:
“这待鄙人再做实验。”
薄珏又问道:
“依长庚兄所言,这物品燃烧,乃是加热物品后,火质从物品之中转移至空气中使然。那加热空气,逼出空气中的水意水神,,则此空气中能否剩下纯粹之火质?”
宋应星对薄珏的问题感觉有些头疼,只得说道:
“空气之中,水神既已和火质结合,如何还能分离?”
薄珏摇头:
“那为何物品中的火质和水神能够加热之后分离?”
宋应星:“物品之中只有水意,并无水神。”
薄珏眼睛放光道:
“按长庚兄所言,水意和水神为不同,那可否从空气中提炼出纯粹之水神?”
宋应星瞠目道:
“虚空之气,无形无色,水神混在其中,如何能提炼?即便提炼出来,又如何能区分?”
薄珏说道:
“要说如何提炼,确实棘手,但要说不能区分,却未必。若是提炼出水神之气,能使得物品更剧烈燃烧,那便多半是了,若是收集这气,将烛火放于其中,并不能燃烧,那便是不含水神之气了。”
宋应星皱眉道:
“即便真能分离收集纯粹的水神之气和不含水神之气,密封在泥罐之中,将烛火放入,却也看不见究竟是否燃烧。”
薄珏道:“这个容易,用玻璃做成密封瓶罐,便可看见。何况就算看不见,烛火燃烧过还是立刻熄灭,在取出蜡烛后,也一目了然。”
朱由检听到这里,觉得这两人的讨论,已经越来越逼近核心了。
看来还是要让格物学爱好者在一起讨论,互相辩论问难,才能激发出火花,逼近科学突破。
光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