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草原牧医[六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2节(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工作开展的同时,许多来自其他省市的研究员也开启了与这边的生活习惯和自然环境磨合的最艰难阶段。

    来自湿润南方的人要适应草原春天的干燥、大风,还有进入四月仍迟迟不肯走的寒冷。

    来自城市的人也要习惯很少能吃到精米精面,把肉丢进奶茶大快朵颐的吃法,和比午餐晚餐还多油脂的早餐,还有那些顿顿不落的奶豆腐、酸奶、奶酪等等奶制品。

    不等大家开口道出各种不适应,林雪君便将所有研究员带到了场部北边的小食堂里。

    这里有从临近的黑龙江传递过来的东北菜可以适配大江南北的研究员——比脸还大的盆装菜,丰富的乱炖,裹了糖稀的又甜又面的拔丝地瓜……

    解决了饮食不习惯的问题,林雪君又为每个研究员都准备了草帽、头巾,防风和暴晒两件套是每个草原人都必不可少的。

    在研究员需要出行时,她又跟陈社长商量过,从场部马棚里挑了几匹温顺的矮脚蒙古马分给这些不擅长骑马的研究员,使他们能更快上手草原上最通用的‘交通工具’。

    在大家还没开口抱怨草原上晚上冷,烧炕的柴不够时,林同志已带着一帮青年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一堆干牛粪,还有几张柔软的羊皮优先女同志们当被子盖。

    于是,到草原公社里的前面半个月,大家还没深入研究,就已经对林雪君五体投地了——在这边啥啥事儿都得找林同志啊。

    她啥都知道,啥都能解决!

    ……

    在杜教授一队来到呼色赫近一个月的时候,草原上的人渐渐都知道了国家草原研究所要建在他们呼盟海拉尔市边的呼色赫公社场部了。

    十里八乡都轰动了,据说草原研究所啥都研究,连草原上的机械制造都管,这边一旦了解了草原上牧民们的需求,就会向工业提出具体需求项,以后会有更适合牧民们使用的割草机、种草机、青贮发酵剂、蛋奶制品制造机器和工厂等应需出现。

    还有人说草原研究所会研究草种质资源和育种、草地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草地土壤健康与栽培、牧区经济与发展方式及方向、饲草加工与动物营养、草原生态保护欲回复利用、草原资源与生态遥感,还有草畜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等等等等。

    光是听起来就觉得很了不起了,以后草原上的发展也要靠研究所呢。

    又有人说草原研究所的所长是林雪君同志,国家破格安排的。

    许多跟着林雪君一起干过活的人听了纷纷表示靠谱,有林同志带着研究所肯定很厉害,在林同志不在草原上的那半年,各大报刊上几乎每半个月都会登一篇林同志的新文章,实在是很了不起的同志。

    另一些不了解草原研究所是干啥的人,听说林同志在研究所里,也纷纷赶过来打听。

    渐渐的,‘草原研究所正在建设,需要人手,缺木材和泥坯’等等消息传开,呼色赫场部草原研究所的建筑工地上忽然就出现了好些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陌生人。

    他们一到现场,撸袖子就开干。

    这里缺锯木头的,陌生人便跑去锯木头,那边缺挖坑的,陌生人们拎起铁锹便去挖坑。

    还有的人赶着羊、牵着马过来的,人在工地干活,牲畜就在不远处吃草等着。活干完了,牧民骑上马又赶着羊群走了。

    有的一来干好几天才走,也有的只干半天或一天。

    杜教授每次来工地都会瞧见围着头巾,穿着蒙古袍只埋头干活的陌生面孔。

    左右问了那人是谁,没一个人说得上来。

    上去跟对方讲话,对方又只会说蒙语,找人帮忙翻译,大家比比划划地沟通。转头再来工地,那人已经不见了,又换另外的人。

    一些是听了这里要建对牧民和草原好的研究所,无偿来帮忙的。也有不少是听说林同志要在这里工作,就跑过来了。

    5月初,伴着最后一场小雪,呼色赫公社第八生产队副队长嘎老三忽然赶着两车木材过来。

    “说是这里缺木材嘛,我们生产队有个伐木场。”嘎老三笑着带队将木头一卸,也没等杜教授过来道谢,更没要钱,只跑去供销社买了些物资,转头便又回自家生产队了。

    杜教授听着这些越来越多的事儿,心里直不安。

    他们是过来建研究所帮助草原上的牧民的,怎么先被牧民们帮了这么多忙。

    有那汉子骑着马千里迢迢跑过来,一到地方就开始帮忙脱坯,干一天腰都直不起来,饭也顾不上吃,骑着马又走了。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