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前进行点映,通过小范围内的放映,达到在正式上映前积累一定口碑的目的。
    这是业内惯常做法。
    但,不是冤家不聚头,《乡村医生》和《夜阑》同一时间拿到的公映许可证,点映和正式上映的时间也一模一样。
    可以说是正面叫板了。
    但一边是流量演员加大制作名导演,一边是刚官宣恋爱的前影帝,加小制作无名导演。
    怎么看《乡村医生》都要死得很惨。
    院线的目的是赚钱,排片会看影片的制作水平,更会跟随市场的反响进行调整。
    《夜阑》大量投放短视频平台,铺天盖地都是凌彧和辛夷澜的互动片段,靠着炒cp吸引眼球。
    十天的点映突出一个轰轰烈烈,票房排片也是一骑绝尘。
    《乡村医生》则毫无还手之力。
    点映前三天,因为谢司珩本身的粉丝基数,同时有很多燕窝支持,票房和排片还不错。
    从第四天开始就冷了下来。
    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在网上引导舆论,网上一片嘲讽。
    【和《夜阑》撞档只能说会死得很惨。】
    【谢司珩拍了几部大制作,真以为票房都是自己在扛了?太飘了。】
    【这种毫无娱乐性的主旋律题材,应该没人会花钱去电影院看吧。】
    【适合失眠的时候去看一看。(狗头)】
    无数人唱衰,都觉得《乡村医生》就要一落千丈,成为谢司珩成绩最差的片子。
    没想到后续七天,《乡村医生》虽然一副苟延残喘的模样。
    每天都有人说要凉,可是每天的排片都□□地保持在10%左右。
    最后一天甚至逆势回弹。
    在《夜阑》的强势压榨下,排片来到15%,而且上座率比《夜阑》高,票房竟然神奇地和《夜阑》打了个平手。
    首映当天。
    季晏陪谢司珩一起走进了影院。
    虽然已经知道大致的剧情,但真正看的时候,还是觉得出乎预料。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它表达朴实,因为全部是在西北取景,画面感真实感非常强。但没有刻意追求极致美感,反而将剧情节奏拉到最满。
    全程无尿点,更没有一个无用镜头,甚至连渲染气氛的空镜都没有。
    谢司珩的扮演也纯粹在为剧情服务。
    第一眼看到陈金这个角色的时候,你不会将他和谢司珩以前扮演的任何角色联系在一起。
    甚至想不起这名演员的名字,只是跟随剧情里的各种麻烦和病患,和陈金这个人,一起焦急,一起揪心。
    身上是陈旧但洗得很干净的白大褂,一板一眼的走路步伐,面对镇子里生病孩子,他满脸焦急,因为缺少药品和医疗器械,他骑十几公里单车,亲自去市里医院寻求帮助。
    电影没有刻意煽情和说教。反而把很多原本可以煽情说教的桥段都处理得很温馨,甚至笑点十足。
    不知不觉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中,直到结束,才在回味这些人心人性,乃至时代变迁中,体会到百感交集。
    看完首映,季晏一点都不担心了。
    不管如何,他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我们的社会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陈金,才不断地前进。
    看完首映,和谢司珩一起走出院线的时候已经深夜十点。
    沉浸在这个既激励又温情的故事中,季晏忍不住逗他,“陈金哥哥,你好帅。”
    对面的人挑眉,“真的么?叔叔喜欢么?”
    “特别喜欢。”
    “那要不要亲我一下,作为奖励?”
    季晏本来只想在他唇上啄一下,没想到被他按住,把这个吻加深……
    《乡村医生》和《夜阑》的十天点映结束之后,再次同天上映。
    首映日,《乡村医生》拿到15%的排片占比,《夜阑》却有近40%。
    但只两天时间,随着口碑的发酵,网络上不断有人推荐《乡村医生》,这部电影的讨论度持续走高。
    别的电影都是随着上映时间越长,看过片子的人越多,新电影的上映等,票房逐渐缩减。
    《乡村医生》却持续上涨,第五天就凭借着20%的排片,拿到了近30%的票房占比。
    反倒是《夜阑》颓势尽显,30%的排片却只有25%的票房,直接来了个票房倒挂。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