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穿之种地日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场雨凉快些啊。

    不知安清的念叨是被哪块的雨神听到了,午后,她歇响刚起来,上午本来还晴朗无云的突然阴天大作,没多久就噼里啪啦地下起了雨来。

    一开始还是淅沥沥的小雨,渐渐地,雨越来越大,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般砸了下来。

    突如其来的大雨打破了近日来高温天气的沉闷,众多宫人也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在抄手游廊前避起了雨。

    安清站在正殿的游廊前,望着这暴雨中的紫禁城,红墙瓦檐上挂起雨水珠帘,美的颇为壮观了些。

    “可真稀奇,这天怎的说变就变了,明明方才还这么大日头呢。”

    “谁说不是呢,这场雨下的这般急,路上定是要淋了不少人……”

    不远处几个小太监在那窃窃私语,声音隔着一层层雨雾传了过来。

    安清笑了笑,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夏天的雨总是来的很急,要不都说这夏日的天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啊。

    “这场雨下的好啊。”她伸手接了接屋檐滴下来的雨滴,喃喃自语道。

    京郊附近已经这么长时间没下雨了,这个时候来场暴雨,地里的庄家算是有救了,农人今年的日子也能好过些。

    恰好翠柳从屋内出来,看安清的样子忍不住道:“主子,您怎么瞧着这么高兴啊。”

    安清收回接雨的手,故意朝着翠柳身上洒去,惹得她左躲右闪。

    “我当然高兴了,夏至雨点值千金嘛。”

    翠柳“啊”了一声,方才只顾着躲了有些没太听清楚,“什么千金?”

    安清不由一笑,倒是个财迷啊,其他的没听清,偏偏将千金听了个满耳。

    “夏至雨点值千金,一句夏至节气的农谚。”

    翠柳这才恍然大悟地quot;哦quot;了一声,“这节气的农谚真多啊。”

    前些日子芒种有,再前些小满、立夏、谷雨清明等等都有,也不知是什么发明的这些。

    安清笑了笑,可不是多嘛。

    二十四节气,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天象、气象、物象,以及农事活动现象等进行分析探索和分析总结的结果,为广大农民把握农时进行各项农事活动,有非常广泛的指导作用。

    而节气农谚,则是各个节气中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比如最常听说的“春打六九头,遍地走耕牛”,就是立春时节最流行的农谚,意思是春天来了,应该忙于农事和活计了。

    安清突然来了兴致,对着身边的众人道:“正好今个是夏至,咱们应个景,来,大家伙都说说自己个知道的夏至节气农谚吧,说得好的,有彩头。”

    众人一听有彩头,纷纷兴奋了起来,但过了半晌后,又不禁都面面相觑了起来。

    二十四节气他们倒是不陌生,但农谚属实有些超出他们常识范畴了。

    这宫里的普通宫女基本都是出身八旗包衣世家,家里世代也没什么人从事农耕,自然是不晓得这些所谓的农谚。

    至于太监嘛,他们之中大多家里都是贫苦的农民,但因基本都是小小年纪就入了宫,对这些自也是不清楚的。

    安清想清楚其中关卡后,也不再为难他们,刚想找个由头岔过去,谁知小喜子身后的几个太监里,突然有个不起眼的小太监举起了手。

    “回福晋,奴才倒是知道一个。”

    安清“哦”了一声,示意他说出来。

    其他人也都扭头看了过来,一时之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小太监身上那个。

    那小太监挠了挠头,说道:“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说罢,他又补充了一句,“这是奴才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说的,时间太久了,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

    对倒是对,只是……

    “你叫来福对吧,你老家是哪里的?”安清问。

    来福一听福晋竟然记得他的名字,忙激动地猛点头,“回福晋,奴才就是来福,奴才老家是盛京的。”

    安清点了点头,那就没错了,这句农谚确实是东北农民种地经验的总结。

    由于地理维度的不同,各个地区的气温变化也会有先后之别,就比如在南方,立夏可能代表着夏天的确立,高温天气的到来,但在东北,立夏可能仅仅代表着春天的开始。

    所以,这句农谚也只在适用偏北的地区。

    但这确实也是关于夏至的农谚,于是安清让紫苏拿了一个五两的银锭子做了彩头给了来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