ʙᴀᴏᴇʀ.ᴄᴏᴍ 无广告纯净版)
其实华艺的营销很有意思,应该说华艺能有一段股价上升期,这帮营销人才立了大功,很会画饼,难怪亿达要高薪挖人。
同一种事情,换了不同说法性质就变了,且看看事前事后的采访。
“《一九四二》是一部反映民族苦难的商业大片,投资超过2.1亿……我们当然会称霸2012全年,如果没有那会是很失败的,华艺不是小打小闹的公司。”
“《一九四二》并不像宣传花了那么大成本,其实很多演员是零片酬出演,另外我们在拍摄一部反映民族苦难的灾难类型片,我们知道可能吃力不讨好,只是作为大企业需要有一些社会责任感……”
————
“《一九四二》的首周票房成绩是1.5亿元多,内部预期这部电影最终票房收入可能是5亿元至6亿元,我们基本能收回成本,完全不用担心。”
“成本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要考虑的事情,出现一些票房不及预期的电影也是很有可能的,有助于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帮助了我们看清楚方向。”
————
然并卵。
16号继续大跌8.02%,市值两日蒸发14.43亿元。
冯大炮未能成为堂堂正正的全方位大导演,但获封外号“最强空头导演”、“他导演的不是《1942》,他导演的是tm的2012”、“这比绝对操盘了,我想不出他忽然拍那个片在干什么?”
有仔细分析的:“2个多亿的投资以及数千万的宣传费用,该片注定亏本,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方沂一样梭哈,你真的不是他。”
也有钓鱼的:“兄弟们,我买华艺股票,我看《1942》,方沂的电影我从来不看,方沂投的公司我从来不跟,因为他是我情敌,我做的对吗?”
“你可以不和刘一菲过,但你不能不和钱过啊……”
作为台前创造这一切的方沂,自然受到了无上的赞誉。海量采访向他扑来,《中国银幕》、《巴沙》、《南周》这些国内重磅媒体对他来说唾手可得,电影进入到第二周末,方沂回到京城敲碎“十亿”冰雕,剧组全员聚齐。
《十二生肖》拿到内地影市第一,已经是大概率事情了。事实上,到现在也容不得方沂不拿了。
第551章 谁是真英雄】
大陆电影市场自引入好莱坞商业大片后,绝大多数年份属于好莱坞的天下,不仅仅是上榜数量如此,质量更是如此。数量可以通过限制性政策卡脖子,但已经放进来的片子就不那么容易操作了。
10年好莱坞电影《阿凡达》破十五亿时,当时总菊二把手在某报告上,表示“这电影给了人一个非常大的震撼,就是告诉你什么叫电影,告诉你什么叫现代电影……”
还有一些在现在看来可能要影响他前途的话:“充分体现了科技和艺术结合的魅力……”
“它一个电影在全世界票房超过了25亿美元,一个电影超过了我们一个国家全年的票房,25亿美金,单在中国已经超过了15亿……用技术、科技去引领、去支撑、去推动,非常了不起!”
这话其实仔细琢磨,和海湾战争后某些军事专家发言挺像的——知道你牛逼,不知道能这么牛逼,以我的立场,我都梦醒了,我实在服了。
还有例证啊,比如那会儿的古早华娱文,常常以主角拿到奥斯卡某奖项为大结局,意即这就做到电影圈最高了,升无可升,再无可写的爽点了。
现在再看就是:就这???
——所以在区区三年后,方沂即将破掉这个记录时,给人的震撼并不亚于《阿凡达》这片子,尤其是它还带了些影响民族自信的因素。
可能再过十年二十年,把区区一部电影拔高到某某自信,实在是太过,电影再怎么吹捧,也改不了消费品本质。但这是因为后来有人破了记录,如果没有人打破这记录,它还是会继续作为不如国外的诸多具体证据之一。
这类例子太多了,突破了谁都不提,没突破前就是“劣根性”“无创造力”云云。
相对应的,拿到这个记录的人,自然就成为新的旗帜了。
上峰以前也拿方沂当过青年名片、代表人物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