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高祖反约袭之,方得天下。当下可从旧事,暂忍一时,而后起兵战之。两国相争,当攘内而后安外,不可争一时之急,而坏国家大事。”
见众人分说未定,刘禅看向霍、葛二人,问道:“不知大司马,丞相二公以为如何?”
诸葛亮起身出列,沉声说道:“陛下,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我汉室虽处南土,但袭承两汉之后,实为正统之国祚。贼盗窃神器,妄居中原,今岂能贪图偏安,而与敌约分天下!”
“今国虽大丧,西土骚乱。但忠贞之士,不亡先帝之恩,忠奉国事。且南土粗安,纵不与曹氏约和,有大司马镇中枢,贼寇不足畏之。”
张昭紧蹙眉头,说道:“丞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今暂与曹氏议盟,而后国内承平,再效高祖毁鸿沟之盟,亦未不可行。”
诸葛亮向张昭拱手,说道:“张公,贼人与我汉室有大恨,常有亡之心。今明知我国有难,而后约分天下,此不可疑乎?”
“且曹丕倘若西征陇右,则有坏先帝旧时之布置,而令贼治下关陇合一。关西合治,陇南二郡难存,而我大汉北伐,日后愈发难矣!”
“这~”
张昭不由语塞,不知该怎么回答。
霍峻笑了笑,说道:“陛下,我与丞相之见略同。昔以鸿沟之盟观之,项羽因粮乏而与高祖约分东西。今贼国无内乱,外无强寇进犯,岂会因心善,怜悯百姓,而与我国约分天下!”
指望曹家人怜悯百姓,而主动与南汉盟约,这是开什么玩笑!
天下从来不会掉馅饼,如果真掉了馅饼,就怕你是别人的馅饼。当你内部存在问题时,不要怕你的敌人会表现出落井下石的态度,反而是要担心他态度缓和起来。
前者,他在谋划趁火打劫,欲采取各种手段获利;后者,他可能已进入某种准备状况,即将向你下手。
“大司马之意是?”刘禅问道。
霍峻摸着小胡子,冷笑说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曹丕或欲南征,或是择机西伐马超。”
“汉有天下之大半,幅员辽阔五千里,粮仓充盈,甲兵已足。西土之事,不过肌肤之疾,今有丞相西进,足以安之。吴楚州郡安服,何忧北患乎?”
说话间,霍峻看向殿中那些鸽派,说道:“今如从曹丕之语,约分南北,开商通货,息兵弃戈。众者或以为安乐,不被兵戈之所累,殊不知是为开门而揖盗也!”
“俺也以为如此!”
见霍峻表态,张飞随即应和道。
有了霍、葛二人表态,众官吏又开始讨论,议论之前的提议的不合理
“大司马,丞相所言有理!”
“曹丕奸诈,其之心思难知。今仓促应诺平分南北,则有害国事。如其违背旧誓,则我受其害!”
刘禅为之大悦,问道:“如大司马所言,曹丕或南下,或西征,我国当何以应对?”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以静制动,且观曹丕用兵。如曹丕西征陇右,则发西土之兵援之,而遣大将北伐,分散其力。若曹丕南下,观其进军动向,而后制应对之方略。”
马良忧虑片刻,说道:“若如大司马所言,曹丕有窥视我南土之意,今下令丞相西进巴蜀,恐有不妥。不如封锁蜀道,先安蜀中。及形势分明,再令丞相西进巴蜀,亦不言迟!”
“不然!”
诸葛亮回绝说道:“安西土,平南中,宜早不宜迟。西土不安,南中不安,待曹丕用兵,二地恐生大乱!”
第578章 预判你的预判
关于南北分治的朝议,在霍峻与诸葛亮言辞辩析下,众人在表面上已无异议。
实际上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不是刘备来自中原,从而喜欢用中原士人出任高官。而是因这些中原士人根基、家乡不在南方,故中原流亡到南方的士人,他们热衷或渴望北伐,希望建立功绩,恢复故土。
如孙吴政权,即便君主孙权为吴郡人,他在某些关键位置上,依旧喜欢用流亡江东的淮泗人。在吴国的中后期,诸葛瑾、吕岱、步骘不论是否有能力领兵,他们都被孙权授予兵权。
就如诸葛瑾而言,其能出任大将军,根本原因不是他的战略有多么出色,而是他在北伐态度上,比大多数的江东籍贯文武积极。
当然并非所有江东文武对北伐持消极态度,其中不少杰出的将领在某些情形下赞同北伐,而这需要孙权去带动那些将领,与筛选有心北伐者。
孙吴与南汉情形虽大体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