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初来乍到
第一节寒砚入幕
大晟王朝康熙三十二年,江南水乡,清平县。
春雨绵绵,青石板路上积水成渠,倒映着两旁白墙黛瓦的民居。
一辆简陋的牛车缓缓驶过县城的主街,车上坐着一个面容清瘦的年轻人,约莫二十五六岁年纪,身穿一袭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手中紧握着一个包裹,神情专注地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县城。
这年轻人便是陈默,字慎之,自号寒砚。
他的父亲陈文书原是邻县的一名小吏,在衙门中做了二十多年的书办,熟悉各种公文格式和衙门规矩。
陈默自幼便在父亲的薰陶下,对刑名、钱粮、文牍等事务颇有心得,本想走科举正途,奈何去年父亲病故,家中积蓄全数用於治病和丧葬,实在无力再供他继续求学。
无奈之下,陈默只得放弃科举梦想,凭藉自己的学识和对衙门事务的熟悉,四处寻找师爷的职位。
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清平县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县令,正在招募幕僚,便带着仅有的盘缠,从百里外的家乡赶到这里。
牛车在县衙门前停下,陈默付了车钱,提着包裹走向衙门。
清平县衙虽然不大,但建筑还算齐整,正门上悬着「清平县衙」四个大字的匾额,两旁立着石狮,门前有几名衙役在值守。
陈默整理了一下衣衫,深x1一口气,迈步走向衙门。
「站住!」一名衙役拦住了他,「你是什麽人?来衙门做什麽?」
陈默恭敬地拱手道:「在下陈默,字慎之,闻得贵县新任林大人正在招募幕僚,特来求见。」
那衙役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虽然衣着朴素,但举止得T,言谈有礼,便点点头道:「你等着,我去通报一声。」
不一会儿,衙役回来了,身後跟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穿着八品官服,神情严肃。这人便是县衙的主簿王文正,负责协助县令处理日常事务。
王主簿仔细端详着陈默,问道:「你就是陈默?有什麽凭证证明你的身份和能力?」
陈默从包裹中取出几张纸,恭敬地递上:「这是在下的履历和几篇文章,请王大人过目。」
王主簿接过文件,仔细起来。陈默的履历写得很详细,不仅记录了他的家世和学习经历,还特别提到了他对刑名、钱粮、文牍等事务的熟悉程度。
几篇文章也写得颇有见地,特别是一篇关於地方治理的策论,见解独到,文笔流畅。
王主簿看完後,神情稍缓,点头道:「文章写得不错,不过能否胜任师爷之职,还要看实际能力。林大人现在正在处理一桩棘手的案子,你若能帮上忙,自然有你的位置。」
陈默心中一喜,连忙道:「请王大人指教,在下定当尽力。」
王主簿领着陈默穿过前院,来到县衙的後堂。
这里是县令办公的地方,只见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正坐在案桌前,眉头紧锁地翻阅着一堆文件。
这人便是新任清平县令林正源,字清远,刚刚中了进士,被朝廷派到这个江南小县来历练。
林正源抬头看见王主簿带着一个陌生人进来,便问道:「王主簿,这位是?」
王主簿上前禀报:「回大人,这是陈默,前来应徵师爷之职。我看他的文章写得不错,特带来让大人面试。」
林正源放下手中的文件,仔细打量着陈默。
只见此人虽然衣着朴素,但神情沉稳,双目深邃有神,举止间透着一GU书卷气,不由得心生好感。
「陈默是吧?」林正源温和地说道,「我听王主簿说你对刑名钱粮颇有心得,正好我这里有一桩案子,你不妨看看有什麽见解。」
说着,林正源将桌上的一份卷宗递给陈默。陈默恭敬地接过,仔细起来。
这是一桩田产纠纷案。案情大致是这样的:清平县东郊有一片良田,约三十亩,原本属於农民张三所有。但是本县的大户钱员外声称这片田地是他家祖产,拿出了一份地契作为证据,要求收回田地。
张三则坚持说这片田是他父亲留下的,也有地契为证。双方各执一词,闹到了县衙。
林正源已经审理了好几次,但始终无法判断哪一份地契是真的。
两份地契看起来都很真实,上面的印章和签名也都没有明显的破绽。
更麻烦的是,钱员外在当地颇有势力,与县衙的一些胥吏关系密切,给林正源施加了不少压力。
-->>(第1/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