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姓窃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章 出不出破甲装不是由你性子来的,要看对面出不出肉(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如果滑膛枪用“buck&ball”的模式,也就是顶部压一颗独头弹确保激发效率和气密性、后面再跟一堆小霰弹呢?

    任意单一子弹命中率确实低得可怜,但只要蒙中一片喷子弹片,对面不死也得大残。实战可不是亮血条的fps游戏。

    事实上,后来有相关专家拿出18世纪以前的滑膛枪,配合装填霰弹的战术进行实际测试,发现在100码的距离上、瞄准一个25厘米边长的方形靶射击,命中率能高达80%!

    当然,这个80%并不是说“有80%的弹丸都上靶了”,而是说“在80%的开枪次数中,都能保证至少有1片霰弹碎片蒙上靶”,而平均下来一般能有两片弹片上靶。至于顶上那颗压舱的独头弹,命中率依然低得可怕,只有20%几。

    那些专家后来还做了200码距离上的滑膛枪测试,依然能保证有三分之一的开枪频次,能“至少蒙到一片霰弹弹片”。

    沈树人前世看过这些科普扫盲视频,但来到明朝后,他一开始没往这方面想,也没深入考虑过为何这种“远程提前开火”的战术在明朝没有流行起来。

    此刻被皮萨罗提醒、相互印证,他才恍然大悟——这种配弹战术,在西方也是到了三十年战争时期,才刚刚萌芽的。

    因为1618年三十年战争开打之前,欧洲交战主要靠骑士和雇佣兵。

    全身板甲在欧洲大约是1450年之后出现的,1450~15xx年,是欧洲全身板甲骑士最辉煌的时刻。只是这个时刻比较短暂,几十年后就被火枪慢慢淘汰了。

    早期的火枪必须依靠大威力独头弹,是因为小霰弹动能不足、本身强度也不够,对板甲完全没有杀伤效果。

    等交战双方变成了农民宗教战争、德国火枪兵都无甲了,霰弹才萌芽出用武之地。

    所以,沈树人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

    能不能改用霰弹来提高命中判定次数,不是由使用者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你的敌人决定的。

    明军迟迟不大规模改用霰弹,也是因为这个时代的清军装备也已远非昔比。清军开始大量穿着网格式内嵌铁片的棉甲。

    史书上所谓的“棉甲对火器防御有奇效”,并不是说棉甲能防住独头弹,恰恰是指棉甲能防住以量取胜的小弹片。

    注:独头弹的动能,连全身板甲都防不住,就算是三毫米以上的钢板,打中了不穿透,也会凹一个大坑,里面的人也会跟被铁锤砸中一样内伤。所以所谓的清军棉甲能防火枪,不包括防独头弹

    但是,霰弹对清军精锐没用,不代表对流贼没用啊!

    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元凶巨枭,或许其主力精锐,能通过缴获明军来装备嵌铁棉甲。

    那革左五营这样的二三线流贼呢?

    马守应作为革左五营的首脑,算是二线流贼,或许嫡系心腹也有嵌铁棉甲。

    可刘希尧、蔺养成,在革左五营里都只算中等偏下,说白了就是三线流贼,他们的部队除了军官,多半不会有嵌铁棉甲!

    而且他们现在还是常年在山区作战,之前被反复围剿降而复反。复反后估计都没渠道补给精良装备。

    就算原先风光的时候有铁甲,在进山区逃命时说不定都轻装上阵、丢盔弃甲消耗掉了。

    想到这儿,沈树人内心给火枪兵配装一部分霰弹的想法,变得空前强烈起来。

    他也有些惋惜——当初戚继光戚大帅剿灭倭寇的时候,就该大规模换装霰弹嘛!来华夏劫掠的倭国野武士,不也基本上没什么铠甲、或者只有竹片甲!那种孱弱的防御力,简直就是霰弹发威的最好场所。

    对于无甲的敌人,就要降低火力的破甲效率、来换取更高的火力密度才对。

    沈树人想到这儿,立刻转向赵云帆,言辞恳切地追问道:

    “赵知县,本官忽然想起一个问题。你也算在黄州多年,跟革左五营各部都有打过交道吧?刘希尧、蔺养成部,大致有多少比例能装备棉甲,你可知晓?”

    赵云帆一愣,他刚才一直在赏月和欣赏美人,压根儿没想到同知大人在这中秋佳节、良辰美景,居然还真心操劳国事。

    他只能颇为惭愧地说:“请同知见谅,下官实在不谙这些军务细节,竟不能知……”

    他作为文官,能关心了解敌人有多少人,已经是极限了。至于敌人有多少能穿嵌了铁的棉甲,是真没想到去关心过。

    沈树人无奈摇头:“罢了罢了,不说这些了,今晚就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