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鱼龙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鱼龙舞】第十三卷 血骨交融 98(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并非是天佛一脉,其寺院亦流传武术,即为“三摩地之术”。

    因恶海大洋所阻,东洲与伊沙陀罗国交流不多,多于南陵沿海诸封国,然而毕竟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两边的武者也留下些许交手记录,对伊沙陀罗院殿所传三摩地之术并非一无所知。

    与东洲的丹田内息系统不同,三摩地之术以为人体的力量,来自头顶到脊末的这条中枢线,其上计有七枚脉轮,是为力量之源,又称“气卦”,或以土语发音作“伽喀罗”者。

    三摩地之术打熬筋骨至苛,已到非人苦刑的境地,佐以冥想枵腹等手段,形成了打击面宽广、攻守端经常超越肉体常规的外门路数,拳脚强横如软硬兵器,一般的锐不可当;在力量方面与东洲武者的内家真气相抗,亦末稍逊,号称有三千年历史,不容小觑。

    南陵诸封国信仰的小乘佛教,颇受伊沙陀罗等海外佛国影响,连武功也融入三摩地之术,显现强烈的异域风格。

    最常见的是将七枚脉轮中位于脊骨末端的“海底轮”、位于小腹的“脐轮”二处,与东洲武学的丹田相互援引,使两边的理论以此为基,进一步产生关联。

    有趣的是:渡海而来的伊沙陀罗武者,多半以肉体为武器,罕用器械,但他们怪异的筋骨运用之法,却大大影响南陵的兵器流派,如擅使弯刀的乌犍山、以羚角刺盾闻名的猿愁峒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伊沙陀罗除了武术,医术也十分发达,这方面便与东洲流通的经脉之理全然不同,它们很早就使用麻沸散进行外科手术,特重血行而不言“气”,认为人的健康取决于血液污洁,发展出独特的输血技术。

    “……看来你家那位天才横溢的祖先,或也通晓伊沙陀罗的医术乃至武术。

    ”应风色抱臂沉吟。

    二者的关连其实不难想像。

    输血在东洲岐黄术里一贯被视为邪魔外道;外科因有断鹤续凫之嫌,地位也不高,医武皆以“法天顺自然”为宗。

    圻州莫氏有灵验的“冥迢续断膏”,才能成为异数。

    但伤药不能解释它们高明的外科手法何来,从别处——如伊沙陀罗国——获得启发、乃至真传,实属合理推断。

    莫婷提过她有套精巧的输血工具,可惜毁于老樗林大火,也是有力的旁证。

    莫家先祖有这层因缘,才能破译《驳十王经谬》的秘密。

    令应风色咋舌的是:创制《冥狱十王变》的儒门大贤前辈,显然也通三摩地之术、七脉轮等异域内外武学,对小乘佛学自不能一无所知。

    他刻意挑选十王经来指桑骂槐,益发显出机锋犀利,应风色对此心折不已。

    “……只可惜不知道名字。

    ”青年喃喃道。

    “什么?”莫婷闻言蹙眉,有些莫名其妙。

    “没事。

    ”应风色回过神,随口带过。

    “你继续说。

    ”“《冥狱十王变》不采‘以海底轮和脐轮为丹田’的常说,而是将脊柱视为七脉轮所在的人身中枢,锻炼血髓之气。

    如果觉得难以理解的话,不妨理解成在我们这派,血液即真气,脊柱才是丹田,十王变练出的血髓之气不仅能操控素蜺针和龙漦石,本身就能强身健体,提速增力、愈伤治病自不在话下。

    ”“只是有了龙漦宝石,效果便大大增强?”“正是如此。

    ”莫婷怡然道:“血髓之气不好练,对比内功苦练二十年便能略窥门径,冥狱十王变在练成之前,几乎难以察觉变化,不靠素蜺针龙漦石增幅,很容易半途而废。

    故圻州老宅那厢一直没出过什么高手,当主若非武材,那一代便难在江湖上出头,只能规规矩矩做大夫营生,谁也不敢得罪。

    ”这说的却是反话。

    应风色清楚在女郎心中,做悬壶济世的大夫,要比厮杀拼搏有意义得多了。

    《冥狱十王变》既限制了圻州莫氏的江湖野心,又能使其在医道展露锋芒,说不定在她看来,反而是巧妙至极的设置。

    不幸的是,龙漦石的功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太过巧妙的设置反成了阻碍。

    按莫婷的说法,赤龙漦是“发散”,青龙漦则是“聚合”或“加固”;而白龙漦介于两者之间,其效用连莫婷都还不能完全掌握,多用于调和青赤二石,硬要说的话,约莫是“平衡”罢?应风色完全听不懂她在说什么,难得露出懵逼的表情,让莫婷觉得非常新鲜有趣,他本人却半点也笑不出来。

    “等、等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