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不管叫什么吧,以七年岁币为抵押,将之卖给商贾们,规定只能用舶来钱购买,不就可以了?”
  “他们会买?”
  “给利啊!司徒订购的高炉,那是日产万斤铁料的家伙,一个厂三个炉,一天就是三万斤。”
  “一斤铁料就算只赚百文,一天就是三千贯,一年利润就是一百一十万贯。”
  “这个钢材预计三年就能回本,就算给商贾们一半的利息,五年时间就收回全部投资了。”
  “本来七年才能投产的钢厂,如今只需要一年就可以投产,投产五年收回投资,是不是大功劳?”
  王经点头:“有五成利,商贾们定然乐意,老夫有把握筹集三百五十万贯舶来钱,支付给大宋。”
  “给什么给啊?那就一噱头!辽朝对大宋,只以七年岁币来支付,对内则通过行债券,收取到三百五十万贯舶来钱,自由使用到铁厂出钢为止!”
  “有了这三百五十万贯,数年之内,丞相能不能给辽国再造出几个产粮之地?这一进一出,丞相又给国家赚了多少钱?省了多少钱?”
  “可这还是没咱们的啊?我让丰锦钱庄出资认购债券?或者买地改田?”
  “怎么能这样?”赵仲迁再次翻起了白眼:“认购债券,丞相想让贵朝陛下知道你富可敌国?买地改田,那得多久才能回本?不怕让御史弹劾到灰头土脸?”
  王经打了个哆嗦,连连摇头,却又不甘心:“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我们这还是啥都没捞着啊?”
  已经三十万贯保底了还啥都没捞着,赵仲迁听得直乐:“丞相啊,我就问你,如果这事儿能成,这个债券,好不好卖?”
  “稳稳当当五成利息,指定好卖。”
  “那要是有商贾手里没有舶来钱,只有绢钞,却又想买债券呢?”
  “那舶来钱会变得抢手,与绢钞交换的价格会出现变化!等下……我们可以赚这个差价啊!”
  赵仲迁点头,乐呵呵地道:“先不说这事儿能不能成,只要透出个风去,舶来钱和绢钞的比率立马就会变化。”
  “现在丞相就已经可以悄悄收纳舶来钱了,待到消息传出,丞相再将舶来钱换成绢钞,这一进一出的差价,丞相自然赚得清清白白。”
  “当然,要想利益最大化,那就得这事儿最终得彻底敲定,并且允许债券可以自由买卖,这样的话,五年期的债券起码还能抢手三年,丞相一共有四年的时间,操作钞钱比价。”
  “如果中间再出现几次波折,比如谈判陷入僵局啊,比如遭遇大风设备无法抵达啊……咱们或许还能在中间多赚几波。”
  王经快要被巨大的幸福击晕了:“听说现在大宋的海船不怕风浪……”
  “这是消息!”赵仲迁再次拿折扇点着王经的书桌:“只要是消息,那当然就有真有假!”
  “不过只有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稳赚!”
  王经终于明白了,这是拿着老百姓的钱和国家的资产,给自己赚取利润。
  自己一文钱不用出,就稳稳当当做起三百五十万贯的生意。
  还好几次!
  无怪赵郎君说,之前那些都是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