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 《自然·能源》文章,尘埃落定(求订阅)(第2/5页)
也就是pBTff4T-2od。
改进的主要目的是让pce11给体材料,与他们开的ITIc2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相匹配。
原先的pce11是针对于富勒烯体系而设计的,因此是窄带隙、高结晶性的材料,和ITIc2材料并不适配。
现在要做的就是提高其禁带宽度,同时降低其分子的结晶性。
严虎他们采用的方法是在pce11中塞入一个双氟取代的苯环(B),也就是将给体材料主链的分子结构从“-T-BT-T-T-T-”变更为“-T-BT-T-B-T-T-”。
基于这个思路,他们一共开了两种新材料,分别命名为pTFB-o和pTFB-p,前者插入的苯环上两个氟原子是邻位取代的,而后者是对位取代的。
结果表明,两种给体材料的禁带宽度均被成功的拉升到1.8电子伏特左右,和ITIc2形成互补的光吸收,以及相互匹配的homo/Lumo能级。
不过,基于pTFB-o和pTFB-p的电池器件性能有非常大的差异。
pTFB-o:ITIc2的体系,效率可以达到11.3%,而pTFB-p:ITIc2体系的效率仅为6.89%。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严虎他们进行了光源gIwaxs,dFT模拟等分析手段。
和徐正宏那篇nc文章有些类似,严虎他们认为也是分子构型方面的原因。
pTFB-o稳定的构型中,两个带有侧链的噻吩单元上的侧链位于同一侧,也就是形成类似于一个“u”型的结构,这种分子结构的规整程度不高,材料的结晶性因此受到了抑制。
pTFB-p稳定的构型中,两个带有侧链的噻吩单元上的侧链位于不同侧,最终形成类似于一个“一”字型的结构,这种分子结构的规整程度很高,材料的结晶性与pce11相当,属于高结晶性给体材料。
他们整体的故事线,大致是分子结构的细微调整,改变了分子构型,进而改变材料结晶程度,对给受体共混形貌造成影响,最终导致器件性能上的差异。
严虎的这个结论在ITIc系列,乃至IdTBR系列非富勒烯受体中,还是有一定的泛用性的,即这些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更加偏爱结晶性稍差的给体材料。
包括之前学姐的IeIco体系,选择便是传统的pce1o;
徐正宏的IdTBR体系,同时用了pce1o和pce11,也是前者的性能更好一些。
除了马薇薇、徐正宏、严虎的三篇文章外,其他的工作,就没有太值得注意的了,许秋看了以后收获都不大。
现在很多课题组也开始基于IcIn端基,合成类ITIc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性能好的,新意高的,或是故事讲得好听的,文章的就好一些,反之,文章就差一些。
考虑到当下ITIc的热度,许秋便到wos网站查看了一下自己那篇ITIc的am文章,现热点文章、和高被引文章的标识依然存在。
而且现在的实时引用次数已经过了1oo次,达到了惊人的117次。
扣除掉自己课题组自引的2o多次,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文章他引数量已经接近1oo次了,还是非常强的。
这篇工作有很大的几率能够成为千次引用级别的文章,不过估计要等几年,毕竟有机光伏领域的盘子有些小,热度不算高。
要是放在石墨烯之类的热门领域,取得与“开出ITIc材料”相当的学术成果,估计过不了两年就能达到千次引用。
其实,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许秋转行到锂电之类的应用型领域,或者石墨烯这种热门的科研领域,是比有机光伏更有“钱途”或是前途的。
不过,他还是选择暂时坚持有机光伏领域。
一方面,他毕竟还是学生,转领域会受到诸多的限制。
另一方面,他在有机光伏领域有着大量的积累,现在已经成为了走在最前面的一小撮人。
如果更换领域的话,就需要放弃这一切,重头开始。
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这个领域做到极致,再考虑其他。
虽然冷门领域相对困难了一些,但未尝就不能逆袭。
周五一早,许秋刚走出寝室门,正打算去和韩嘉莹一起早锻,就接到了魏兴思的电话。
魏兴思开门见山的说道:“刚收到邮件,《自然·能源》的文章被正式接收了!”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