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 大会风云人物,力压全场(求订阅)(第7/9页)
师们相对都比较高冷,除非是遇到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才会出来问问题。
  “工作方面我就不具体点评了,这个成果大家都看在眼里。”梁浩贤话锋一转,直接问道:“许秋,你觉得有机光伏领域未来一两年的上限在什么地方?器件效率能做到多少?”
  梁浩贤的问题,也是在场学者们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除了龚远江得知了一些内幕消息外,其他人都不清楚魏兴思课题组,或者说许秋目前研究的最新进展。
  但也不好直接问,要求他们把最新的成果公开出来。
  因此,用这种迂回的方式提问,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另外,在得知许秋才是藏在魏兴思课题组里的隐藏大佬后,他们对许秋的前瞻性观点也非常的看重。
  学术圈里,除了院士这种最顶端的存在,其他时候几乎是没有年龄歧视的,只要你足够nB,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况且,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能稳步提升的,大致的趋势差不多是先快上升,接着缓慢上升,最后缓慢下降。
  不少人,取得关键科研成果的年龄,都是在4o岁以内。
  包括很多诺奖得主,3o多岁的时候解决掉一个诺奖级别的问题,之后可能就没有其他什么突出的成果了。
  ‘现在模拟实验室中的初代结果已经做到了14%以上,而且向上的空间不小。’许秋犹豫了一下,决定还是低调一些,不把话说的太死:“预期很快可以突破15%,未来我觉得16%、17%也是有机会的,至于18%这道门槛,暂时还看不到。”
  他的性格和魏兴思不太一样,不喜欢夸还没有实现的海口,尤其是在一大众人的面前,吹牛逼一时爽,之后万一圆不会来就很尴尬。
  也许是因为他还比较年轻的缘故,虽然系统的出现,以及种种科研上的经历让许秋成熟了不少,但本质上他还是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少年。
  估计再经历几年,等博士毕业之后,就能褪去最后一份青涩,把脸皮修炼的更厚一些。
  梁浩贤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示意他没有其他问题了。
  提问环节结束,许秋在众人的掌声中,返回自己的座位,内心也是有些感慨:“大会上其他人提的问题,可谓是千奇百怪,什么样子的都有。”
  不过仔细想想,今天的大会其实也只是整个大会的一部分罢了。
  参加会议,大多数的事情,其实是在会场外办好的。
  比如私下的学术交流,单对单的效率,对个体来讲显然更高一些,而且还可以聊一些在公众场合下不方便聊的内容。
  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公开场合报道还未表的工作,报道的通常都是已经表的文章,对于同行来说,这些文章都已经看到过了,就没太多的意思。
  也只有像许秋这样领先其他人非常多的先行者,才会选择多聊一些他自己的想法,给别人提供一些研究上的思路。
  魏兴思继续主持会议。
  上午第三位上场的是马薇薇。
  她登场后,听到稀稀拉拉的掌声,看到下面旁听的人在许秋演讲结束后,走了大约三分之一,仍旧面不改色。
  马薇薇的工作并不多,回国
-->>(第7/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