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452 大会风云人物,力压全场(求订阅)(第8/9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后只表了两篇文章。

      不过,这两篇文章,被她硬生生的讲满了半个小时。

      主要是为了刷存在感,八位参会嘉宾,她是成果最少的一个,能上会可能也是有魏兴思的关系在里面。

      而学术圈,因为同行评审这种特殊的制度,并不是很客观。

      所以多刷存在感还是比较重要的,别人知道你这个人,而且印象不差的话,那么在审稿的时候可能就会宽松一些。

      当然,能宽松的一般是二区的小文章,差不多就会给过。

      如果是am、Jacs之类的一区顶刊,基本上都是会挑刺的。

      因为要这种档次的文章,大家就是在参与一个近似的零和游戏,你的多了,我的就少了。

      上午第四位是冯盛东。

      他带来了一些Tas、TRpL、Thz的理论以及实例分析。

      其中,大多数的工作都是和魏兴思这边合作的,当然也有一些他是第一作者,T?nu是通讯作者的工作,那基本上就是纯粹的理论研究。

      冯盛东过来这边主要是拉合作的,他的收获非常大。

      在汇报结束的提问环节,当即就有几位老师表示对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感兴趣,要互相留联系方式。

      中午,众人去吃了一顿食堂,休息了一阵子,返回会场继续开会。

      下午的第一场是徐正宏组的梁浩贤。

      他会上讲的都是关于ITIc系列衍生物的合成,以及与之匹配的给体材料的合成。

      从研究方向上来看,和魏兴思组有很大的重合。

      因此,在周一的时候,梁浩贤去找魏兴思交流了一番,主要讲了讲他们的大概思路,防止和魏兴思这边做的工作撞车。

      这也是大会交流的一个目的,避免重复劳动,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下午的第二场是京航大的鲍原友。

      他的工作就不提了,最令许秋印象深刻的当属他的演讲能力。

      上次在龚远江那边,鲍原友用英文汇报,讲的就磕磕巴巴的。

      结果这次的大会用中文演讲,鲍原友同样也讲不好,还是磕磕巴巴的。

      许秋估摸着鲍原友可能是自身语言功能方面存在障碍。

      大概,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身“残”志坚。

      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又给他打开了科研的一扇窗?

      第三场是中科院的卢长军。

      卢长军主要汇报的是传输层材料的研究进展,像比较著名的可溶液法加工的有机传输层材料pFn就是他和清北大学臧军一同研究出来的。

      现在基于pFn不断优化,形成了一个系列的传输层材料,包括pFn-Br,pFn-na,还有另外一个关于pdIn的体系,也有pdIno,pdIn-Br等等……

      不过,关于给体、受体材料的合成方面,卢长军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什么大文章了,可能也是正处于低谷期。

      高

-->>(第8/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