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452 大会风云人物,力压全场(求订阅)(第9/9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校、研究所里教授的文章产出也是有周期的。

      原因也很简单,教授一般不亲自做实验,干活的都是学生,如果学生厉害,那么文章就多一些,学生如果拉胯,那文章自然就少了。

      这里的“厉害”或者“拉胯”,是结果导向的。

      如果向前推导,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天赋、努力程度、运气都是影响结果的考量指标。

      虽然人们可能不愿意承认,但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运气。

      科研这种靠天吃饭的行业,天赋再高,再努力,老天和你开玩笑的话,谁都遭不住。

      许秋获得系统,未尝不是一种运气爆棚的体现。

      最后一场是川大的郑笑。

      他们课题组没有选择跟风开ITIc受体材料,而是继续坚持开pdI的体系,这一年来设计合成了除了很多种pdI分子。

      现在pdI体系的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已经变更为郑笑课题组,他们成果的把器件效率突破到了1o%以上,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的3d-pdI分子。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继承了许秋之前的衣钵,包括他们用到的稠环化等概念,都是参照许秋当时表的那篇关于3d-pdI的am文章。

      另外,郑笑虽然没有自己去开ITIc材料,但也用到ITIc材料,去做了一个和pdI共混的三元体系,了一篇aem。

      和莫文琳的那篇acseL文章有点类似,但郑笑他们表的时候更晚一些。

      终于,晚上五点多,魏兴思宣布:“会议圆满结束。”

      ps:上推荐了,小小的爆一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