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 许秋又出圈了,幕后推手竟然是……(求订阅)(第1/8页)
  拿到15%的效率数据后,许秋开始规划接下来叠层器件的优化方向。
  当下的最优体系中,底电池的有效层是三元体系,顶电池的有效层是二元体系。
  考虑到y系列受体在叠层器件上的折戟沉沙,许秋也在思考,IdIc-4F是不是同样也有些过于完美,从而挤压了顶电池的空间,降低了整个叠层器件的上限。
  毕竟,当初对用于叠层器件的有效层材料,进行初步筛选的时候,之所以选择IdIc-4F体系,主要也是因为它的效率足够高。
  而在后来的摸索过程中,许秋对于有效层材料的改变并不大,一直沿用着IdIc-4F体系。
  除了用三元策略引入了pcBm外,基本上主要都是在做传输层相关的优化,尽可能的降低光损失,提高电荷传输效果等等。
  也因此,现阶段在加工工艺方面的优化,可以说是比较完备了。
  想要进一步突破,多半还是需要基于对有效层材料的合理选择。
  于是,许秋做出决定,把叠层器件的优化重心,再次转移到对材料选择上。
  一方面,在选择顶电池、底电池材料的时候,考虑的层面可以更加宽广一些,不以二元体系的初始效率为主要参考标准。
  而是主要考虑光吸收方面的适配,让顶电池和底电池可以做到各司其职,顶电池主要吸收短波长的光,底电池主要吸收长波长的光。
  另一方面,许秋打算拓宽材料方面的选择范围,面向整个有机光伏领域,而非仅限于自己团队开出来的材料。
  随着ITIc被开出来,近半年来其他课题组也开出不少优秀的给、受体材料,如果合适的话,同样可以直接拿来用。
  尤其是关于底电池的近红外非富勒烯受体的选择上,许秋对学姐的IeIco系列,还有博后学姐开的Fn-4F等材料都不是很满意。
  这些材料在效率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都是12%的体系。
  但它们的器件性能受有效层膜厚的影响有些大,一旦厚度偏离最优膜厚太远,器件的效率就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比如做到3oo纳米的厚度,器件效率可能就直接腰斩了。
  而在叠层器件中,因为要调控顶电池、底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是需要有效层对膜厚变化不那么敏感的。
  比如IdIc系列材料就是很好的选择,膜厚从1oo纳米到3oo纳米,本身的器件性能变化并不大。
  这段时间,许秋也挑选了几个其他课题组的材料,并参照他们的文章,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合成。
  之所以不直接购买,是因为现阶段,除了许秋的ITIc、IdIc、IeIco系列,还有徐正宏的IdTBR系列非富勒烯材料在市面上比较有统治力外,其他课题组开出来的材料基本上都没有商业化的渠道。
  就算要买,也是得找光电公司定做,大批量5克、1o克的购买才行。
  因为材料都是有时效性的,说不定过几天就有新的、更好的材料被开了出来。
  如果一种旧材料没什么特点的话,等新材料出来后,大概率就卖不出去了。
  像ITIc、IeIco、IdTBR系列虽然是早期的材料,但因为它们出现的时间足够早,现在都已经成为了
-->>(第1/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