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第3/11页)
; 在“研究文章”和“报告”中,《科学》要求材料和方法部分提供足够的细节,以便复制研究。
  此外,对于生命科学中涉及一种方法的论文,《科学》鼓励作者向他们的合作伙伴Bio-protoco1《生物协议》提交一份详细的方案。
  《生物协议》是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于2o11年创办的一份专精于遴选、表实验方案,需要同行评审的在线期刊。
  他们的目的打造一个开放获取与沟通的平台,分享高品质的实验方案,让生命科学的研究更高效,更具可重复性。
  这个还是蛮有意义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限定在生命科学。
  大概是因为里面造假的论文比较多?
  倒是不排除这个可能性,毕竟生命科学领域每年表的高质量文章太多了。
  而基数比较大的话,即使造假的概率比较低,最终产生的绝对数量也会比较高。
  看新闻报道出来的学术造假事件,生命科学领域确实也是重灾区,甚至有院士牵涉其中。
  话说回来,其他领域为什么很少有院士牵涉进去?
  因为很多领域没有院士。
  第三种,“评论”。
  它要求综述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最新展,并突出未来的方向,6ooo字左右,正文包括摘要、概述主要主题的导言、简要副标题和重要未解决问题的概要,1oo篇左右的参考文献,4-6个图表。
  除了特刊的“评论”外,所有的“评论”现在都只在网上表。
  也就是不会在纸质版的刊物上收录“评论”的全文,只会放55o-6oo字的摘要,包括背景、进展和展望三个部分。
  大概也是因为篇幅太长了的缘故。
  而且,许秋估摸着《科学》的综述应该是大佬专属。
  反正他一般很少听到有人在《科学》上综述,有机光伏领域他也没有看到过表在《科学》上的综述。
  最后一种,“短评”。
  具体又分为了六类,包括“观点”(perspectives)、“书籍或媒体评论”(Books or media Reviews)、“政策讨论”(po1icy Forums)、“信件”(Letters)、“电子信件”(eLetters)、“技术评论”(Technica1ments)。
  “观点”,1ooo字加1张图片,需要突出近期重大的科学进展,但不能主要讨论作者自己的工作,可以为一个领域内的现提供背景,或者解释潜在的跨学科重要性。
  同时,还要求的“观点”应该为别人的研究增加一个维度,而不仅仅是对别人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进行总结。
  另外,由于是为了表达个人观点,除了极少数例外,“观点”的作者不应过两个。
  换言之,就是别人了一s之类的文章,我过来点评点评,表一下自己对这些工作的看法。
  当然,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提出看法的,基本上是大佬专属。
  “书籍或媒体评论”,最多8oo字,以新书、电影、展览、表演、移动应用程序、博客和其他可能引起读者广泛兴趣的媒体为主题进行评论。
-->>(第3/11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