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463 《科学》初稿完成,魏兴思的提议(求订阅)(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Forrest课题组采用的BT-cIc近红外非富勒烯受体,它的光吸收范围刚好就是只能达到9oo纳米,也就是“反面教材”。

    而许秋自己的体系,不论是IeIco-4F还是coi8dFIc,都可以拓宽到1ooo纳米,和Forrest课题组的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个子电池的光吸收重叠,和/或短路电流密度失配,而导致叠层器件的电流受限。”

    这个是叠层器件的通用问题,把它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引出接下来的半经验分析,通过半经验分析来解决电流失配的问题。

    虽然实际上我们可能是先把器件做出来,后补充的半经验分析,也就是“先有结果,后有理论”。

    但是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故事完整,通常需要反过来说,也就是“先有理论,后有结果”。

    写到这里,背景已经基本上交待完毕。

    接下来,就该“轮到我们上场表演了”,紧跟其后,许秋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了自己的工作:

    “在上述分析和半经验分析的指导下,我们报道了一种溶液法处理的,二终端法双结有机光伏器件,其光电转换效率为【16%】。”

    自此,引言结束。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引言中的整个故事由七部分组成:

    有机光伏大领域的好处、当下的进展、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叠层器件小领域的好处、当下的进展、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如何如何nB。

    其实,是有些套路化的。

    但这个就和网文的套路一样,很多套路虽然比较古老,但就是有用。

    之后正文的话,就比较中规中矩了。

    许秋就是按照之前规划的三张图片主要进行分析。

    当然,正文图片虽然只有三张,但其他表征实验也都是要做的,只是被放在了支持信息中。

    支持信息中一共被许秋塞入了十多张图片和表格。

    受限于篇幅,这些表征测试在正文中只需要简单的提几句就可以了,不需要详细展开叙述。

    现在唯一缺少的表征实验,是光电性能的第三方检测,需要送样到种花家计量科学研究院nIm。

    不过,这个数据暂时也拿不到,因为送样检测的器件效率要和文章中报道的相匹配。

    也就是说,要等什么时候器件效率到16%才能去送样检测。

    文章的末尾,许秋暂时引用了3o多篇参考文献。

    其中,《自然》、《科学》加起来引用了六篇。

    不过都是短评类型的,许秋并没有看到近些年有机光伏领域实验工作类型的《自然》或《科学》文章表。

    《自然》大子刊的数量有八篇。

    一方面,叠层器件表在《自然》大子刊上的工作还是蛮多的,有六篇。

    另一方面,也包括徐正宏之前IdTBR材料的《自然·材料》,以及自己刚刚表的《自然·能源》。

    nc有四篇,包括自己课题组的一篇,徐正宏的一篇,还有国外两个课题组表的两篇。

    自己课题组的那篇nc,许秋引用的是学妹的那篇h43给体材料的工作,没有引用自己3d-pdI的那篇。

    毕竟学妹那篇做宽带隙给体的,还算研究领域相关,自己的那篇是做pdI的,研究领域八竿子打不着,引用过来就有些吃相过于难看了。

    剩下的不到2o篇参考文献,基本上都是am级别的文章。

    所有引用的参考文献,都是许秋精挑细选的一区文章,没有一篇是二区。

    在引用过程中,许秋尽量做到除了自己课题组外,其他相关领域的课题组雨露均沾。

    这也是科研圈的潜规则。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表一篇文章的时候,尤其是高质量的文章,引用的参考文献要覆盖细分领域下尽量多的研究者。

    不然,说不定你的文章就到人家手里了,对方扫一眼参考文献,看到你都不引用我的文章,就直接无脑拒你……

    而且,客观来讲,也确实应该把所有相关的研究者的工作都引用上。

    因为,在做一项工作的时候,肯定是要阅读大量这个领域文章的。

    而读完了别人的文章后,在设计实验,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或多或少就会用到其他人的想法,有时候可能自己都不知道。

    别人看似没有帮你什么,但其实你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