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 《科学》初稿完成,魏兴思的提议(求订阅)(第4/5页)
已经是站在了其他人的肩膀上。
从道义上来讲,也得感谢一下别人的贡献。
那怎么感谢呢?引用他们的文章。
在参考文献之后,就是顶级期刊都要列明的作者具体贡献。
许秋就按照每个人实际的贡献进行了标注。
至于学妹,她和学姐一样,之后让她们都去帮忙改改最终版的文章就是了。
完成了《科学》文章初稿,许秋将它拷贝到u盘中,前往218找魏兴思汇报。
魏兴思收到消息,满脸喜色的从许秋的手中接过u盘,说道:“蛮快的嘛,快来给我看看。”
因为只有25oo字,篇幅比较短小,所以魏兴思选择一次性读完。
大约十分钟后,魏兴思阅读完毕,他长呼了一口气,说道:“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现在看你的文章我都不用改了……”
顿了顿,魏兴思继续说道:“工作上就差效率了,16%……我们应该可以做到吧。”
许秋斟酌了一番,点点头说道:“大概率是可以的。”
魏兴思“嗯”了一声,沉默了大约五秒钟,突然转头看着许秋说道:“要是这篇《科学》文章能够顺利表的话,之后课题组里有机光伏领域相关的文章,我可以给你挂通讯作者……我只要这一篇单独通讯就够了。”
许秋挑了挑眉毛,和魏兴思对视过去。
见魏老师不像是在试探,许秋便点点头:“好的。”
按照惯例,一作加通讯的待遇,基本上只有非常强势的博后,或者已经有正式教职的课题组小老板,才有机会可以拿到。
像之前连五篇《自然》的曹某,他前面的四篇《自然》,因为他是mIT博士生的身份,所以只是第一作者,而不是通讯作者。
一直到第五篇《自然》,曹某才拿到了一作兼共同通讯作者的身份。
这个通讯作者一拿,基本上就表明了这个研究者,已经是比较独立的研究者了。
在学术圈的表现,就是正式剥离了学生的身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和导师平起平坐的存在。
现在,许秋离这一步已经非常的接近了。
当然,前提是他这篇《科学》能够顺利表。
魏兴思留了一个《科学》文章拷贝后,许秋顺走一瓶巴黎水,告退返回216。
《科学》文章撰写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叠层效率从15.5%冲击到16%以上。
不过,许秋没有立即投入到实验之中,因为他这周四还有一门考试,而且之前他完全没有复习,所以需要准备一下。
周四的考试是开卷的《复合材料》,这门课程虽然在研究生阶段的内容更加深入了,课件也换成了纯英文的课件,但具体内容其实和本科时候大差大差。
许秋估摸着,这门课程本科期间已经学习的部分,占比过7o%,研究生阶段只增加了不到3o%的进阶知识。
这也是为什么许秋只给这门课,安排不到一天复习时间的原因。
周四,许秋带着打印好的课件以及制作好的目录,前往考场,开始考试。
这门课的授课老师,是许秋本科时的辅导员,于强。
许秋对于强还是比较了解的,对方出具的试题特点就是题量非常大。
这次也不例外,到手一张试卷正反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小分值的题目。
好在,许秋的应试能力非常强,面对这种情况非常得心应手。
考试时间是9o分钟,在大约6o分钟的时候,许秋就已经做到了最后一道题目,前面的9o分基本上能拿85分以上。
不过,看到最后一道1o分的大题,许秋心中暗自感慨了一句:“于强还挺鸡贼的。”
前面有9o分的题目都是在课件上能够直接找到的,有些藏得可能比较隐蔽,但仔细找找也是有的。
而剩下的这1o分,考的是课件上没有的,于强在课堂上单独讲的内容。
好在那节课许秋并没有完全划水,还是稍微听了一些,留下了模糊的印象,他结合自己对复合材料的理解,算是顺利答出了问题,估计能拿一半以上的分数。
加起来能有9o分,一个a基本上没跑了。
许秋也能理解于强老师的做法,对方希望让那些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付出过的人有一些回报。
但怎么说呢,许秋本科已经修读过一遍同名的课程,现在重新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