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掠地,对地主富商和政府官员,作无情地凌辱和屠杀,用以回报平日所受的迫害。
但对从事教育的知识分子,却特别优待保护。
八七八年,王仙芝战死,两支武力合并,由黄巢率领。
黄巢了解东南地区对中央的重要,如果不把粮食仓库摧毁,仅只攻陷长安,仍没有用,上世纪(八)安禄山的失败就是前车之鉴。
于是他从滑州(河南滑县)渡黄河南下,穿过淮河流域大平原,轻而易举地渡过长江。
黄巢的进军路线,我们不再叙述。
而只提出两点补充:第一、黄巢农民兵团的复仇和破坏政策,在江南继续执行。
攻陷广州(广东广州)后,仅西洋侨民(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因他们都是富商的缘故,一次就被屠杀了十二万人。
然而自八八○年从采石矶(安徽马鞍山西南)渡长江北上,折回中原时,即行改变,采取安抚政策。
所以当他们进入洛阳时,市面上交易如故,妇女儿童都没有受到惊扰。
第二,黄巢农民兵团以二年——八七八、八七九的时间,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横扫江南,不纯靠军事攻势,主要靠动人心魄的政治号召和当地穷苦无告的农民的响应。
所以每到一处,都有新的力量投入。
部队途跟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攻陷首都长安时,曾受到市民夹道欢迎,欢迎群众的褴褛衣服和喜悦表情,使黄巢农民兵团感动,向他们散发金银绸缎,并宣布废除唐政府的暴政。
然而,这次惊天动地的抗暴,终于失败。
黄巢于八八○年进入长安后,即坐上宝座,称大齐帝国皇帝。
但他的对手并没有消灭,唐王朝第二十一任皇帝李儇逃到成都(四川成都)再度向沙陀兵团乞援。
在庞勋兵变中立下大功的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出兵勤王。
新建立的大齐帝国的将领,也不断发生叛变。
最重要的一位叛将是朱温,当他宣布投降时,唐政府大喜过望,立即任命他当宣武战区(汴州·河南开封)节度使,作为报酬。
八八三年,黄巢在沙陀和勤王军夹攻下,不得不放弃长安,向东撤退。
八八四年,部队溃散,在朱温的反噬追击之下,黄巢逃亡到狼虎谷(山东莱芜)自杀身死。
失败的原因是革命精神的消失,契机发生在黄巢称帝的错误决策。
黄巢在当皇帝之前和当皇帝之后,好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称帝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称帝后则困守长安孤城,一筹莫展。
在中国特有的宫廷制度下,黄巢从当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陷入千万争宠的宦官与宫女之手,与宫门外世界,完全隔绝。
创业时代跟干部们那种亲密相依的无间感情,化为乌有。
干部们在猎得官位后,也沉湎于他们过去所痛恨所反对的纸醉金迷生活。
所以一切政治措施,几乎把唐王朝的腐败制度全部继承下来,像“监军”即是,黄巢也派出他的监军。
朱温所以叛变,就是因为不堪监军的压制,他的一切申诉,都被截留,无法到达黄巢面前,于是他把监军斩首,向唐王朝投降。
大暴动历时十一年,表面上虽然平息,但政府的残余基础,已被掘空。
本世纪(九)最后二十年间,呈现出来的是下列局面:一全国农村彻底破坏,一向称为中国心脏的中原地区,几乎成为沙漠。
一直是文化政治巨城,繁华盖世的洛阳——它以牡丹花和美女闻名,现在(已是第三次)只剩下三五贫苦人家,局处在瓦砾之中。
举目所及,昼不见炊烟,夜不见灯火。
二所有战区,无一例外地都脱离了中央,自行割据,互相攻战更烈。
皇帝命令出不了首都长安,宰相和宦官,分别跟战区司令官勾结,各人寻找各人的利害关系,作为在小朝廷中内斗的后台。
三中原居民大批向南逃亡,跟第三、第四世纪三国时代和大分裂时代向南逃亡的情形一样,他们成群结队;组成武装团体,逃出战祸频仍的故乡,沿途转斗,向南流浪。
他们一直进抵到五岭山脉一带,在蛮荒丛山中定居下来,垦田求生。
跟第三、第四世纪先迁到的中原居民混合,使“客家人”的实力大为增加。
最初,他们还期待着等到局势好转,再回故土,但局势一直恶化。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