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哥进围瓦桥关(河北雄县)宋军大败,辽军追到莫州(河北任丘)才撤退。
赵光义下令亲征,走到大名(河北大名)距莫州直线还有二百八十公里,却不敢再进,潦草结束。
第三次,九八六年,赵光义经过六年的准备后,向辽帝国发动总攻。
东路由征服南唐帝国名将曹彬率领,出琢州(河北涿州);西路由征服南汉帝国名将潘美率领,出雁门(山西代县)但两位都是对内有余、对外不足的“窝里凶”人物。
东路军在歧沟关(河北高碑店西北)被辽兵团迎头痛击,像山崩一样溃散;西路军在飞狐口(河北涞源)也失败,大将杨继业正在前方节节胜利,听到消息,即行护送归附的汉人,向内地撤退。
杨继业是这次战役中唯一的胜利者,潘美答应他在陈家谷(山西朔州南阳方口)留下重兵接应,杨继业一路血战,勉强抵达,却远远发现谷口无一兵一卒,他知道被他的统帅所出卖,不禁放声大哭,结果全军覆没。
杨继业是中国抵抗北方蛮族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的骁勇和被出卖后的壮烈殉国,使他成为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祖父型英雄。
很多作品都在描述他和他的妻子佘太君,以及他的诸子诸女,即“杨家将”一门,在跟辽帝国无数战役中,所表现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第四次,下世纪(十一)第一年(一○○○)辽帝国进攻瀛州(河北河间)击败宋军,生擒大将康保育,深入齐州(山东济南)、淄州(山东淄博)大掠而归。
宋帝国大将范廷召一直在尾随,不敢进击,等到辽兵团退出边界,他才上奏章说是他把敌人赶走的。
新即位的皇帝赵恒(赵光义的儿子,赵光义终于死于腿伤)十分高兴,还作了一首《喜捷诗》搞得群臣们不得不一窝蜂表示庆贺。
——范廷召告捷,赵恒喜捷,这个新兴的宋政府,很快地就习惯于上下互相欺骗。
从这些战役可以看出,宋帝国根本不是辽帝国的对手,所以每战必败。
但辽帝国也没有强大到能够消灭宋帝国的程度,两国遂形成紧张的对抗,只不过宋帝国承当的要沉重而危险。
亅亅亅35.第三十五章:宋王朝宋辽对抗在本世纪○○年代和解,两国之间保持一百余年的长期和平。
但宋帝国由于本身太衰弱的缘故,西北一隅的夏州(陕西靖边北)跟西南一隅的交州(越南河内)一样,也脱幅而去,建立西夏帝国。
这个帝国既小又穷,可是,对宋帝国的伤害,却十倍于辽。
在中国固有的领土上,事实上不是宋帝国大一统的单独局面,而是三国分立局面。
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第十三世纪。
一宋辽和解宋辽两国的冲突,到了本世纪(十一)初叶,急转直下。
一○○四年,辽帝国大举南征,皇帝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亲自统军,进入宋帝国本土之后,只使用少数军队攻击城市,主力却穿过原野,直赴黄河。
深入四百公里,进抵澶洲(河南濮阳)距宋帝国首都开封(河南开封)直线只一百二十公里。
宋帝国朝野震动,皇帝赵恒召集紧急会议,群臣们除了想到迁都外,别无他法。
大臣王钦若是临江(江西樟树)人,他主张迁都异州(江苏南京);另一位大臣陈尧叟是阆州(四川阆中)人,他主张迁都成都(四川成都)只有宰相寇准反对,他主张御驾亲征。
他说“御驾亲征,对士气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可以致胜有余。
何况敌人深入,我们坚壁清野,用奇兵切断它的粮道、它只有败退。
一旦迁都,人心崩溃,帝国可能瓦解。
”赵恒采纳了寇准的意见,即行北上,进驻遭州(河南濮阳)登北门城楼,跟城外的契丹兵团对峙。
这是大决战的前奏,但和解却早已暗中进行。
被辽帝国于前一年俘掳的宋帝国大将王继忠,深得耶律隆绪的礼遇。
他乘机分析和解的利益与对抗的恶果,建议两国举行谈判,萧太后和耶律隆绪被他说服。
于是由王继忠写信给赵恒,透露辽帝国的弹性态度,赵恒遂派遣代表曹利用前往辽军司令部磋商。
当赵恒到达澶州之后,曹利用也从辽军司令部返回澶州。
辽帝国坚持要索回上世纪(十)九五九年被后周帝国夺取的瓦桥关(河北雄县)以南的“关南地区”包括莫州(河北任丘)、瀛州(河北河间)赵恒不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