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宋政府的军队,只能对内,不能对外,明年(九八一)黎桓用诈降计把侯仁宝杀掉,宋军大败而回。
九八三年,黎桓向中国进贡谢罪,并呈上丁(王睿)同意让位的奏章,请求册封。
中国宋政府最初还不允许,僵持了三年,到九八六年,对既成事实既无力予以改变,只好同意,于是册封黎桓当静海战区司令官,继而再封为交趾郡王。
下世纪(十一)一○○六年,黎桓逝世,儿子黎龙廷即位。
一○一○年,大臣李公蕴发动政变,杀掉黎龙廷,自己继位,请求中国册封。
中国不再为他们计较是非了,就册封李公蕴当交趾郡王。
李氏王朝对中国进贡不绝,但这并不能避免边境冲突,最严重的一次发生于七十年代一○七六年,国王李乾德(李公蕴的孙儿)在位,攻陷邕州(广西南宁)全城居民五万八千人,全被屠杀。
中国派遣郭逵当元帅,赵囗当副元帅,出军反击,在交趾城富良江畔决战,交趾兵团大败,斩首数千人,皇太子李洪真也包括在内。
李乾德恐慌,派遣大臣奉上降书,向司令部投降。
赵囗极力主张进入距离只有十数公里的交趾城,收回原土。
可是郭逵胆小如鼠,受降而退。
从此三百年间,两国和平相处。
交趾王国也采用事奉大国政策,对中国的恭顺程度,较之高丽王国(朝鲜开城)有过之无不及。
唯一不同的是,交趾王国本是中国领土,交趾人本是中华人。
六宋江对抗欧洲人认为契丹(震旦)就是中国,因为辽帝国向西的影响力,直抵天山,跟西方各国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
真正由汉民族建立,居于中国本部的宋帝国,西境阻于回纥部落,反而跟西方隔绝。
不过宋帝国始终把辽帝国看作跟匈奴、突厥一样,认为他们是夷狄蛮族。
事实上辽帝国文化程度虽然远较匈奴、突厥为高,但比汉民族要低得多。
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曾命他的大臣制造契丹文字,不过经济状况如果不能达到某种程度,文字的需要便不急迫。
而一旦达到某种程度,汉文比契丹文占有优势。
同时,这个由部落进化成为国家的民族,也并不真正的了解进步的意义,所以辽帝国宫廷中,一向严禁读书。
他们认为读书不但浪费时间,还会把一个人的脑筋弄得太复杂。
皇子贵族如果想求得知识,就得冒着“私自读书”罪名的危险。
所以他们的文化发展很慢,最显明的例子是,人民只有名而没有姓。
只两大部落有姓,一是皇帝族的耶律部落,一是皇后族的萧部落。
“耶律”是自己所定,“萧”是中国人代他们起的。
这两大部落仍保留着上古时代初民互婚的习惯,世代相配。
辽帝国凭空得到中国的燕云十六州,增加大量财富和国力,但也严重地伤害了中国的自尊。
而且长城险要已失,黄河以北像敞开着大门的广大庭院,再没有阻止外人闯进来的重要屏障,自然使中国不能安枕。
所以燕云地区,始终成为两国冲突的导火线。
本世纪(十)五十年代,后周皇帝郭荣曾用兵夺回两州——莫州和瀛州,但仍有十四州在辽帝国手中,以致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十一)初的二十年之间,宋辽两国,发生四次重要战争。
第一次,九七九年,宋帝国第二任皇帝赵光义(赵匡胤的弟弟)在消灭后汉帝国,中国本土统一完成后,他兴奋地打算一举收复失土。
但辽帝国不同于枯萎的后汉帝国,而中国将士们大战之余,已疲惫不堪,原来满怀希望征服后汉之后得到休息和赏赐的,现在全部落空,还要徒步六百余公里,越过连绵险恶的太行山脉,去进攻庞大的强敌。
他们对此强烈反对,但赵光义拒绝采纳任何反对意见,他坚信“成大事者不谋于众”的格言。
一个月后,大军抵达幽都府(即幽州,北京)攻城。
辽帝国大将耶律体哥反击,在城东高梁河会战,宋帝国愤怒的士兵乘酣战时叛变,攻击赵光义,于是全军崩溃。
赵光义腿部受伤,狼狈逃回球州(河北涿州)追兵赶到,赵光义已不能骑马,只好爬上驴车奔驰,才算逃脱,留下一万余具士兵的尸体。
第二次,明年(九八)辽帝国为了报复宋帝国的无端攻击,耶律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