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进士,而成为国家的领导人。
至于怎么才能恰当地代入,那就是自此之后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五百年间,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大奥秘,和最大学问。
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唯一研究工作,是从《五经》、《四书》中选出全部可作为考试的题目,请老于此道的八股专家,撰写数百篇八股文,日夜背诵。
考试时,把适当的一篇,照抄一遍。
就像赌博时押赌注一样,押中时就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官员;押不中时,则落第而归,下次考试再来。
知识分子不接触其他任何书籍,甚至连《五经》、《四书》都不接触。
年轻人偶尔翻阅《五经》、《四书》或偶尔翻阅历史古籍,如司马迁的《史记》之类,不但自己会懊悔浪费宝贵的光阴,即家长和教师,也必大大的震惊。
如果有人竟然对文学艺术,如科学工程有兴趣,那更骇人听闻,会被他的亲友所不齿。
知识分子被八股文硬拖到酱缸之中,没有自己的思想,更没有自己的感情。
不知道人类还有别的知识和别的情操,只知道如何作八股文,和如何做官,于是一种只有中国才有的“官场”社会形成。
明王朝统治阶层曾由这类知识分子组成,他们对人的评价,完全以官为标准。
——犹如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评价,完全以钱为标准一样。
为了做官,不但忍受廷杖的耻辱,还建立一系列的奴才哲学,宣称皇帝即是父亲(君父)所以“君要巨死,臣不敢不死”仅只廷杖,算不了什么。
于是霎时间耻辱化为荣耀,本来应该愤怒的心情,因已找到奇异的理论基础的缘故,反而大悦。
人性尊严被严重歪曲,这正是酱缸文化的特征之一。
欧洲历史正开快车,本世纪(十四)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挣脱黑暗时代的枷锁,呈现一片耀眼的光明。
而中国人却被糟蹋到这种地步,真是一个巨大悲剧。
八靖难之役本世纪(十四)最后第二年(一三九八)暴君朱元璋逝世。
二十二岁的孙儿朱允炆位。
明王朝面临它的瓶颈。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子即皇太子(朱允炆的父亲)早死;另一幼子也早死。
其他二十四个儿子,全都分封到各重要地区。
这些亲王每人都拥有一万五千人左右的警备部队,称为“护卫”在北方边疆地带,共封有九个亲王。
地方军事调动,都要先报请亲王核准,所以亲王又类似军区的太上司令官。
朱元璋的目的是,用边疆诸亲王抵抗退出塞外的蒙古人,用内地诸亲王镇压人民对暴政的反抗。
这种现象仿佛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七国之乱和纪元后三世纪晋王朝八王之乱发生前的形势,但没有那么严重,因为明王朝的亲王只有一万五千人的军权,对地方没有行政权和财政权。
不过这已使少年皇帝朱允炆不安。
朱允炆最亲信的大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一致主张迅速削藩。
削藩,在任何时代都是正当的,一个正常的国家内不允许同时存在很多独立王国。
可是有两件事朱允炆失于考虑,第一,当时请亲王并没有割据一方反抗中央的企图和迹象。
诸亲王除了王府一万五千人警备部队外,对地方军队并不能直接掌握,还构不上独立王国的威胁。
第二,黄子澄一批庸才,根本不懂政治,不是处理这种带有爆炸性事件的良好人选。
朱允炆登极的当年(一三九八)刚把祖父朱元璋埋葬,就派遣军队奇袭开封(河南开封)把分封在开封的周王朱(木肃)逮捕,废为平民,贬谪到云南。
这种像对付叛逆一样的发兵奇袭和废贬的严厉处分,使所有亲王大为震恐。
明年(一三九九)“有人”告发分封在云南(云南昆明)的氓王朱(木便)有犯法的行为,朱允炆下令废朱(木便)为平民。
不久,又“有人”告发分封在荆州(湖北江陵)的湘王朱柏也有不法的行为,朱柏得到消息,全家自焚而死。
接着又“有人”告发分封在青州(山东青州)的齐王朱囗,朱允议下令废朱囗为平民。
于是又“有人”告发分封在大同(山西大同)的代工朱桂,朱允炆下令把朱桂囚禁高墙。
亲王们在地方上种种暴行,都是事实。
但朱允炆这种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