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月阿姨H(1-5卷510未删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分卷阅读368(第1/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名琛是一个传统的腐败老官僚,昏聩颟颥预而又自以为很聪明,他对外国人的态度是,一律拒绝接见,管你是普通商人或代表国家的使节,用以表示他的尊贵和对皇帝的忠贞。

    法国驻华公使布尔隆(注意到这一点,那时的外国驻中国使节是住在广州的)自一八五二年来中国,到一八五五年回国,四年之间,屡次要求进见叶名琛,都见不到一面。

    美国驻华公使史派克自一八四六年到一八四八年,自一八五○年到一八五二年,两次共六年之人,也无法见到叶名琛。

    接替他的新任公使马歇尔于一八五二年到职,请叶名琛指定日期呈递国书,直到一八五四年离任,连个回信都没有得到。

    在这种外交形态下,英法修订条约的要求,如果能得到反应,那才是天大的怪事。

    英法两国公使当然也了如指掌,他们早已洞察到中国官场的伎俩,所以在向叶名琛提出要求,完成这种外交上的例行程序后,就一齐北上,到了天津,向清政府提出,准许两国的使节进驻北京,再准许开放天津跟广州一样成为通商港口。

    皇帝晏宁看到报告后,气得死去活来,尤其对于外国使节长期驻在北京的一项,认为自从他祖宗创建清王朝以来,还没有听说过比这更荒谬的事。

    英法两国发现,除非使用武力,不能达到目的。

    用武力必须有一个借口,而借口来了。

    一八五六年,广东省的巡逻艇在珠江口截住一艘实际上是中国人所有,但在香港注册,挂着英国国旗,名叫亚罗号的船只,逮捕了船上十二个中国人,并把英国国旗拔下丢掉。

    巡逻艇水兵显然不知道国旗的意义,因为中国那时候还没有国旗。

    英国领事巴夏礼向叶名琛要求释放那十二个人,并用书面道歉。

    叶名琛倒是把十二个人释放了,但对道歉的要求好像没有见到一样。

    于是英舰轰击广州,广州人民在愤怒中纵火焚烧英国商馆,高呼“杀尽蛮夷,不留一人。

    ”英国国内得到消息,舆论激昂。

    法国也在焦急的寻找借口,借口也来了。

    就在同一年(一八五六)法国籍天主教神父马赖在广西西北部荒僻的西林县,被西林县政府的官员当作江洋大盗斩首。

    法国立即跟英国采取共同行动。

    次年(一八五七)英法联军向叶名琛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十日内举行谈判。

    叶名琛用官场上的特技“推”、“拖”手段应付。

    十日期限到了,联军攻击,广州陷落,叶名琛被生擒。

    ——叶名琛跟四世纪淝水战役晋政府的宰相谢安,是从一个模子浇出来的人物,唯一不同的是,叶名深缺少谢安那种好运气。

    所以谢安在恍恍惚惚中成功,叶名琛却在恍恍惚惚中失败。

    谢安用郊游和下棋表示他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叶名琛用的是扶乩拜神和睡大觉。

    叶名琛被捉住后,英国把他送到印度囚禁,于明年(一八五八)逝世。

    但恨他误国的一些中国人大却坚持说,他被英国当作一种奇异的动物,装在木宠之中,运到各国展览。

    其实这种愤怒不见得公平,如果颟顸的官员都要接受这种待遇的话,大黑暗时代中的千千万万官员,包括清政府的皇帝在内,恐怕没有几个不具备被展览的资格。

    次年(一八五八)英法联军舰队北上,攻陷大沽,进逼天津。

    清政府不得不接受修约的原则,由宰相桂良到天津跟随军而来的英法公使谈判。

    二十八岁的年轻皇帝奕(曼宁的儿子)仍严厉地拒绝外国使节进入北京,而英法坚持非进入北京不可。

    桂良被挤在夹缝中大为狼狈,于是他企图用国内的官场诈术来解决,在给奕囗的报告上说:“(现在跟他们签订的条约)并不作为什么真凭实据,不过借这几张纸,暂时打发他们把军舰从港口撤退。

    将来如果不愿履行,只要说我办理不善,严加治罪。

    所谓条约,就成为废纸。

    ”桂良是签字了,这项在签字时清政府就预备背信的《天津条约》包括下列重要事件:一英法两国派遣使节驻扎北京,中国派遣使节驻扎伦敦、巴黎。

    二开辟牛庄营口(辽宁营口)、烟台(山东烟台)、台湾(台湾台南)、淡水(台湾台北)、汕头(广东汕头)、琼州(海南琼山)为通商港口。

    三中国赔偿英法军费银币六百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