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嫡长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55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从年头到年尾从来都是饿着肚子,不管旁人如何说我,但丈田之事是利民之计,这绝对不会有错。陛下有此决心,在下也想坐几分实事,实现心中多年抱负,因而此事开始之后便不能停,无论如何都不能停。”

    靳贵听明白了他这番话。

    大概是会遇到很多阻力。

    现在看似安静,那是因为朝廷只有一道命令,还没有真正地去地里丈。

    “阁老既然这样讲,下官有一问想请阁老赐教。”

    “你说。”

    “清理天下田亩之时,若是有些人家坐拥万亩之数,阁老是认还是不认。”

    张璁神色一正,“这要看万亩之田是如何得来的,若是隐田、夺田、非法侵占之田,那自然不认。”

    “这样一来,阁老就不止是清丈天下之田,而是要以一人敌天下了。”

    “所以靳侍从的意思是……”

    靳贵说:“阁老虽有陛下撑腰,但丈田之事非同小可,可不可以软硬兼施?便只丈田,丈出来是谁,便是谁。否则丈田之中还加了查案,这事情就做不成了。”

    张璁皱眉凝思,“这怎么只有软,没有硬?”

    “硬的手段自然是谁不配合丈田,那便坚决处置。”

    “我们若是不认,那丈田之后百姓告官呢?”

    靳贵说:“这就不是丈田,而是刑狱了,应该由按察使司负责。官府秉公断案,该是谁的田,就是谁的田。”

    张璁仔细观此人,头脑清楚,心思细腻,当初将他要来还真是要对的,也难怪皇帝将其留在身边这么多年。

    其实他的这个办法更合理一些,有老百姓告,那就查案,没有老百姓告,那就正常丈量。这样一来最大程度的保护了百姓,同时也让事情能更具可行性。

    否则的话,哪怕是包青天在世,也断不了天下所有冤案,土地里的案件一桩一桩翻出来,三年之后等到皇帝向他们要成果,莫要说丈田结束了,就是这些事都扯不清楚。

    “盛名之下无虚士,靳侍从确实说得更有道理。”

    靳贵谦虚,“阁老过誉了。还有一点。”

    “你说。”

    “便是隐田,为了少缴纳赋税,不仅是豪门大族会隐匿土地,便是升斗小民也是能藏一块是一块,朝廷此番丈量天下之田,自然是要厘清赋税。不过这几乎等同于要增加赋税,大户小民皆会抵制,到时候也必定难度极大。”

    张璁点头,这也是很实际的问题,“那你以为应当如何?”

    “《大明律》已有钦命:凡欺隐田粮者,要处以笞杖刑,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里长知而不举与犯人同罪。

    律法规定自然不是问题。但一旦丈田,极易暴露,到时候朝廷抓与不抓、杀与不杀,反而成了两难。”

    因为杀就太多了,那基本上是每个县、没个乡都得挂白布。

    而且这也不利于丈田的推行。

    但朝廷法度也不是开玩笑的,难道写在那里就留看?以往可能性,在正德朝不太可能。

    靳贵认真道:“下官想请阁老向皇上请命,在丈田之前,先让各地县官大力宣传,最终丈田之前,主动向官府坦白的,免于处刑。当然,始终不知悔改的,还是依律法办。”

    张璁思索了一下便答应了,“还好有靳侍从帮我。”

    靳贵也没有太得意,他多年的宦海生涯告诉他,即便这样,这件事做起来还是会天下震动。

    第七百三十九章 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张璁跟在皇帝身后转述了靳贵的那一番想法。

    朱厚照背着手沉思,其实张璁的问题提的很现实。

    大明朝已经一百多年了,土地兼并尤为严重,这里面的问题根本就是一团乱麻,复杂的不得了,一旦清丈田亩,就相当于把这个盒子打开。

    这得是多少的问题?

    光是想想朱厚照就觉得心惊,可惜他历史不算精通,只知道张居正搞过清丈田亩,但不知道他具体是如何做到的。

    “秉用,朕思来想去,你这个只丈田,不问事的法子,大概是不行的。”

    张璁略微震动,“陛下……”

    朱厚照的打断了他,“你先听朕说。朕明白,你是觉得天下士绅力量太强,若是朝廷强行丈量,翻出了里面的问题还要进行追究,那必然处处遭到反扑,丈田本身也进行不下去了。是不是?”

    “陛下圣明。”

    “哎。”皇帝叹了一声气,“可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