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2节(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射程也不会超过三公里,更何况郑氏集团的火炮相当繁杂,既有佛郎机,也有红夷大炮,或者是荷兰人铸造的新式火炮,射程参差不齐。

    而且实心炮弹在对舰攻击时还能依靠破坏对方桅杆、帆索等方法有效杀伤,但在对岸攻击时,其实效果相当有限,对岸炮击不是两军野战对垒,岸上的敌人不会像野战那般整齐排列,等着你的火炮杀伤。

    所以,即使炮击持续了一整天,但效果也相当有限,归根到底,这个时代,距离十九世纪那种靠枪炮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战争还没有到来,冷兵器和贴身搏杀依旧是主旋律,无论中西。

    十几艘用于登岸的平底小船,以轮桨为主要动力,往江心洲飞驰而去。

    这些都是总兵周全斌部下,如果说明军其他部都还算是“有派系色彩”,那么海军就是名副其实的“兵为将有”了,除去郑成功和郑鸿逵的亲信本部外,其余的总兵乃至参将一级都有着极强自主性和独立性。

    这盖因郑氏集团本就不是一个严肃的军事集团,而只是一个海盗-走私商复合体而已,这些将领并不完全只是郑氏的部下,而或多或少都占有部分“股份”,不仅仅是人手、船只,就连经济补给都是独立的,郑芝龙与其说是他们的长官,其实扮演的角色更多是“董事长”或者说盟主。

    炮火一停,十多艘快船就飞速朝岸上而去,清军原本一声不吭的火炮立刻作响,明军却也没办法,这年头的火炮的精准程度还不支持在自己人冲锋时搞什么协同,否则死的明军绝对会比清军多。

    “砰!”

    一枚佛郎机弹丸击中船舷,江水滚滚涌入木板残破的豁口,几名明军将士落入水中,不断挣扎,只能靠船上的同袍救援,有些被破碎的木板伤及,抱着伤口不断哀嚎。

    “砰砰……”

    用于登岸的船只个头都不大,撑死也就三十多人的样子,有两艘被清军飞驰炮弹破坏结构,无法前行,只得搁浅。

    两刻钟后,剩下十多艘平底船只冲上岸头,六百多选锋甲士登岸和已经从营寨中冲出来的清兵厮杀,掩护其余后续船只登岸。

    一般水师将士,为了方便很少穿铁甲,基本都是以轻便皮甲为主,并且很少使用长兵,多以刀盾跳荡为主,当然,他们的火器配备率要比其他兵种要多得多。

    海上搏杀,多以近身搏斗,而少于阵战对决,无论是纪律还是军令严整,都远不如陆上精锐。

    “砰砰砰……”

    双方火器隔着四十多步就开始喷吐,刘良佐部在江南诸多绿营中算是比较能打的那一批,火铳比例不低,但若是和明军相比,还是大大不如。

    郑氏将士并没有经过整编,故而武器也没有和其它光复军那般统一,虽然也装备有新式火铳,但其余原有火器也广泛装备。

    不过,不同于以前的大明官军那些粗制滥造火器,郑氏集团的火器却一点也不比整编后的光复军差,由于是选锋,故而装备最为优良,数百只火铳,大部分都是私下锻造或是向葡萄牙、荷兰直接购买的,无论是射程还是穿透力都要比清军所用的鸟铳要强。

    不一会儿,就把清军按得死死的,杀伤过百。

    待清军倒下一百多具尸体,两千兵马分为两翼包抄过来,明军掷出掌雷,轰隆一片,开始近身搏杀。

    “锃锃”

    冷兵器碰撞的声音和零星的火铳声此起彼伏,明军士卒保留了海上接舷战的习惯,不少人腰间还别着短火铳,双方近战对决时用作阴招。

    带头参将冲杀在前

    “弟兄们,随我来!”

    明军将士纪律性不高,但个人战力却颇为强悍,这是海盗的作战风格,面对这种小股厮杀,反而会占据优势,接连杀溃了好几股清军。

    但情况很快扭转过来,清军领头的副将很快发现了对方弱点,严令各部开始结阵,凭借长矛、刀盾、弓铳的相互配合聚集一团,原本勇猛的明军将士面对这番状况反而是捉瞎,被整齐的队列不断逼退,偶尔组织起小股反扑,也被对方用严整方阵挫败。

    原本用于接舷战的贴身拼杀技艺难以施展,面对如林的长矛,这些海上纵横的豪杰们一下子进退两难,不断有人被杀伤逼退,明军伤亡逐渐增加。

    此时登岸士卒已然过千,但最前方全是出现了溃逃现象,被清兵不断往后逼的步卒集团往后挤,导致后方登岸的士卒难以向前支援,陷入两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正在此时,却是一股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