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4节(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眉来

    “念着文酸玩意作甚?可还有故事没?”

    那先生却是一时没啥内容,便解释道

    “也不能怎么说啊,这次朝廷里的老爷们可是吵作一团,是大事嘞,要不我给你们讲讲?”

    于是就用起白话,将文章里的意思大致概括了一下,其中深奥的自然直接略过。

    老百姓天然对于政治八卦还是感兴趣的,只是过去他们也没有渠道了解罢了。有一名行商的食客听完后,当即拍案道

    “什么狗屁清流!不就是逃税嘛,还说得光明正大!”

    随后马上就有人附和

    “就是,贪官敛财还有理啦?要说还是天子圣明,这种人,就该杀!”

    “我看这什么狗屁姓吴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还替贪官说好话。”

    “这姓吴的狗儿叫啥来着?”

    “吴伟业,听说人家是东林的相公呢,中了进士的,那得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啊,可轻易说不得。”

    “直娘球的文曲星!当年开城投降的不就是这些什么劳什子文曲星、武曲星,有甚了不起的?真要神仙下凡,还用得着贪污?”

    老百姓看不懂什么义利之争,但他们朴素的道德情感至少懂得,贪官就是王八蛋,谁替贪官说好话,那他也是王八蛋。

    随着时间推移,报纸上论战愈加猛烈的同时,朝堂内也风云激荡,新任礼部主事黄毓祺上书,认为朝廷“刑纪过猛”,就算要追查逃税、贪污问题,也不该如此激进,否则靠光复江南而积攒起来的士民之心,会因此而受挫。

    但民心究竟如何,却是很快给了众人答案。

    光烈三年二月二十八,此时从朝堂到文坛上的争辩,已经蔓延至民间,一帮子不知哪来的江湖好汉,听闻吴伟业替贪官辩护,竟是带人去堵了人家门口,差点放火,好在衙役兵丁及时赶到,并未酿出后果。

    但对于老百姓而言,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

    更何况,到了三月初,一则重磅消息从内阁中传来。

    此次抄没诸违法士绅,除府宅以外,浮财抄没,合法、有地契,皇册在案田土,分散给其余族人,剩下隐匿田土,合计八十六万亩,朝廷将招揽失地流民屯垦。

    屯垦政策非常优惠,大概为六年制,前三年农户除了按章纳税外,还要向官府交两成租子,后三年降为一成,六年后,土地所有权完全归属该屯垦的农户,照章纳税即可。

    当然,烈士家属和立功军士家属例外,不必交租,直接分田。

    这其实就是在利用获得的土地均田了,按照浙直总督陈邦彦的计算,这八十六万亩大概能安置十八万左右的失地农民,这个数字并不多,只占浙江人口的八十分之一左右,但却是一个模板。

    因为谁都知道,既然天子和朝廷愿意担着这么大风险严查浙江,铁腕镇压,那清理田亩,便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届时,不只是这两百家“出头鸟”,整个浙江,乃至整个江南,能清查出多少田亩?

    这个数字,少说也是以千万计。

    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人反抗,甚至曾经还是明王朝坚定支持者的某些士绅,马上就会摇身一变,要“清君侧”。

    但朱由榔必须要做,不能不做。

    这是每个王朝初期都要进行的使命,每个王朝新建立以后,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建构制度,而是“度田”。

    当年朱元璋最重视的事情,便是清丈天下田亩,修订皇册。

    和朱由榔比较类似的境遇,刘秀光武中兴时,可谓顺风顺水,一路上无数郡县倒戈相从,起兵三年便称帝,十二年削平天下。

    可就是这样一位趁势而起的帝王,坐稳位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度田”,清丈田亩,于是,光武度田的过程非常艰难,可谓“天下皆反”,但刘秀宁愿一县一郡的平叛,也要推行度田。

    因为对于一个封建国家而言,在册田亩,就是根基所在,一旦纵容,不出,恐怕东汉最多数十年后,就要再次陷入农民起义的战火。

    由于光武度田并非完全成功,最后不得不部分妥协,刘秀死前才会有那句遗憾“朕无益于百姓”,即使如此,这次度田也为东汉争取了一百多年的稳定基石。

    朱由榔就算做得不如朱元璋那样彻底,至少也不能比刘秀差,因为刘秀起兵过程中接受了太多大地主势力的投效,所以最后才进行的如此艰难。而朱由榔的情况更类似于太祖朱元璋,手下这帮人大部分都是原农民军和捡来的残兵败将,短期内缺乏和地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