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3节(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吴三桂和豪格最后还是选择离开四川,这一战算是彻底葬送了他们的幻想,又付出了近千骑兵和四千多步卒的损失,清军盘踞在保宁的力量再次被削弱。

    已经不可能继续维持川北防线了。

    两天后,秦佐明率部北进,又攻克了阆中西南侧的南津关,这里距离阆中城已然不远,炮弹已经能够到城墙外围。

    豪格知道,阆中虽是川北重镇,但毕竟久未经战争,不会比那重庆的城墙坚固到哪里去。

    清军终于在形势所迫下,选择放弃阆中。

    在骑兵掩护下,吴三桂率部往嘉陵江西岸北上,先抵达铁山关,而后打算从剑阁入利州卫,随后走金牛道入汉中。

    豪格则延嘉陵江东岸,经阆中东北的梁山关沿江北上。

    川北三道

    新型炮营毕竟只有一个,装备白文选部还算能克制清军,但分散到其他部队,效果就没这么明显了,面对两侧出击的清军骑兵掩护,也实在难以阻绝。

    尤其是之前杨展部被重创,秦佐明和王光兴也吃过亏,不敢再向之前那样孤军暴露在清军步骑大队之前了。

    就当吴三桂经过五日行军,好不容易抵达剑州境内,即将逃出生天时,一个消息却从剑阁传来,顿时将希望变成了绝望。

    剑阁守将被副将带人伏杀,并夺去了剑阁控制权,向明军反正。

    金牛道上最重要的一处关口,直接被阻绝。

    吴军两万多人,瞬时就被推上了进退不得的两难境地。

    第46章 万夫莫开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又名剑门关,是川北三道中,最主要的金牛道上,最为险要的关隘。

    当然,剑阁并非一开始就如此重要的

    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以“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 ,于是在此处聚集大量人手,在悬崖峭壁之上“凿石架空,以通商旅”,而在大剑山道路峭壁中断、两崖相峙之处,用山石砌为雄关,置阁尉戍守。

    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完全不过分,剑门关其实不大,甚至非常小,满打满算面积恐怕也就比篮球场大点有限,一般戍守军士不会超过五百人,如果再加上周围配套的烽燧、堡垒,也很难超过三千。(历史上姜维三万人守剑阁,应该是指防范剑阁在内的整个保宁地区),但就这点人手,已经绰绰有余。

    剑阁俯瞰图

    历史上剑门关还没有被正面攻破过的案例,真要论起来,也就只有长征时期,红四方面军打下来过一次。

    而现在,这个川北锁钥变成了清军北归路上的天险阻隔。

    剑阁北侧图

    南侧

    剑阁地域狭窄,清军一共就只放置了四百守军,由一员守备千总统领,反正的剑阁将佐不过只是个把总,名唤狄才良。

    当初张献忠退入四川后,面临清军进剿,心里变得多疑,多次想要肃清军中不坚定摇摆者,部将刘进忠率川北两府投降清廷,狄才良原本是白文选部下小校,后来被借调到刘进忠部,降清后被打散进入四川绿营听用。

    听闻自己以前的老上司打到了保宁,再加上清军兵败如山倒,短短月余就丢掉了四川大部分地区,心中不免就起了想法。

    这就是用前军和左军为主力攻略川陕的好处了,这两个地方原本就是顺军和西军活跃的地区,还残存不少影响力。

    狄才良带着二十多个亲信,设计伏杀了守备千总和数名监督的满洲军士,而后在威胁利诱之后,逼迫剩下的守关士卒听自己指挥。

    整个关隘一共也就三百八十多名士卒,关上只有六门当年土司叛乱时配备的佛郎机炮,但已经足够。

    他们先阻断利州方向朝这边的交通,而后通过锦衣卫和明军取得联系后,打出旗帜,正式反正。

    高一功闻讯,非常高兴,许诺向朝廷请封只是把总的狄才良为参将衔,若此战得力,更是直接进一步加授副将,给个伯爵之类也是不难。

    这可是全歼四川清军的大好良机啊!

    同时迅速下令调动各部,白文选、秦佐明、王光兴和刚刚接替杨展部的王复臣、谭文,以及四千松潘骑兵,三个炮营,步骑大军共五万八千多人,火炮近两百门,一齐压上,是必要将吴三桂、豪格部困死在这川北群山峻岭之中!

    豪格见情况不对,接到剑阁投明之后的消息,毫不迟疑,第一时间就卖掉了吴三桂,直接放弃走金牛道,在没有通知吴军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