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崇祯慑寰宇,不用黑科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8章 不同意内阁对郑芝龙的处置提议(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毕节,两万明军击溃叛军十万,打死安邦俊,贵阳解围。

    天启三年正月,安邦彦军再逼贵阳。

    四月,王三善率明军在鸭池、陆广再败叛军,安邦彦叛军退保水西

    六月,贵州总兵鲁钦攻入水西,安邦彦逃到织金。

    天启四年正月,贵州巡抚王三善被假意投降的土酋陈其愚杀害,安邦彦叛乱势焰再增。

    此后安邦彦叛军和明军互有胜负。

    到崇祯初年,基本态势是叛军元气已伤,无力再攻下明军守卫的要害据点,而明军要进入深山穷谷,彻底歼灭安邦彦一伙,也难以做到。

    双方形成了相持态势,但总体上安邦彦一伙已难翻起大浪。

    崇祯元年九月安邦彦号称四路大军进犯龙场,想攻打安普,结果被游击梁东旭击败。

    五省总督朱燮元上疏,要彻底围歼安邦彦需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合力。其中四川出兵赤水,云南出兵乌撒,希望朝廷协调,约定时间三路齐出,剿灭安邦彦。

    内阁请示朱由检,应该如何处置。

    如果要调动三省兵力,大举进兵,彻底剿灭安邦彦,势必要加大军饷投入。

    朱由检问陈仁锡:

    “如今贵州对付安邦彦叛军,一年军饷多少?”

    陈仁锡说道:

    “一年所费,也就相当于辽饷一月。”

    朱由检盘算了一下,关宁军饷现在一年四百八十万两,一个月那就是四十万两。

    现在贵州一年军饷,也就是四十万两左右。

    实际历史上,安邦彦是在崇祯二年被明军击溃斩杀。

    从官员事后的奏报来看,也并非是大举调兵,合力会剿的结果。

    安邦彦纠集号称十万的军队,来攻永宁,结果被明军一万三千人击溃。

    按御史毛羽健的说法,“不费调兵,不烦征饷,不俟期会,一战成功”。

    叛军主要首脑安邦彦、慕德、奢崇明、阿思落易或斩或擒。

    由此可见,安邦彦虽然动辄号称十万大军,实则水分极大,吓唬人用的。

    其现在真实境况不过是被明军堵在穷山沟里,再不能攻破据点,打破封锁,明军不打他,他都要熬不下去。

    对付这种本已穷途末路的土司叛贼,完全不必大动干戈,以逸待劳就可。

    于是说道:

    “给朱燮元批复,督促各处军兵,守住要害城镇即可。这安逆走投无路,不足为虑。至于贵州军费可以加倍,提升到八十万两,改善各处守军待遇。”

    陈仁锡等人遵命。

    另外陈仁锡、徐光启奏报。

    在朱由检出巡期间,他们已经让蓟辽督师王之臣把宁远、锦州军主力撤回蓟镇到山海关一线。

    全力加强蓟镇至山海关沿线的防守。

    仅在锦州保留一千士兵,在宁远保留两千人

    平时以此为据点,游兵侦测西鞑和后金动静。

    若是后金大兵来犯,则及时撤退。

    保持灵活机动。

    这样避免被后金围城打援,白白把力量消耗在无用之地,丧失主动权。

    对于后金是否会占据锦州、宁远则根本不必担心。

    若是后金有这心思,当初也不可能攻下广宁,却又毁城撤出。

    后金当初是怕驻守广宁导致兵力分散,老巢空虚,被毛文龙乘虚而入,也担心后勤补给难以维持。

    连距离后金更近的广宁,他们都无意占领,更别说锦州和宁远了。

    对后金来说,现在这些问题依旧存在。而且明方大力支援东江之后,后金更不敢分兵占城。

    朱由检对内阁的安排表示完全赞同。

    内阁汇报的下一个议题是郑芝龙。

    说是郑芝龙虽然投降,但对其忠诚还是不能完全保证。

    原先隶属郑芝龙集团的一些海盗,例如周三老在浙江沿海抢劫。

    朱由检对郑芝龙还是比较了解的。

    郑芝龙万历三十二年生(1604年),现在应该是二十四岁。

    少年时去澳门投奔母舅黄程,学会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后来追随大海商兼大海盗李旦做事,在日本和台湾之间来往。

    并且在日本平户岛娶了日华混血的田川氏为妻。

    天启四年到天启五年间,在台湾,给荷兰东印度公司充当翻译。

    李旦死后,郑芝龙继承李旦在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