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急剧增加,许多从事其他行业的工匠和商人也都纷纷加入钢铁行业。
但优质钢铁的产量,短时间内却是无法做到快速增加的。
苏钢冶炼对工匠的经验技术的要求相当高,需要工人凭经验查看抹钢炉的火色,利用鼓风缓急来调节炉温和快慢。
尤其依赖于许多父子和师徒历代单传的技术秘密,掌握这些技术秘密的工匠,能冶炼出更优质的钢铁,如果没有掌握,那就很难炼制出同等质量。
钱谦益深知扩大优质苏钢的生产规模,对大明的意义。
他决心打破历来固守的行业藩篱。
为此亲自去芜湖县走了一趟。
在芜湖县的察院中,把几大主要钢坊的老板都召集起来。
让濮家、葛家和马家的钢坊,把自己掌握的冶钢技术诀窍和历代累积的经验都公布出来,整理成书,同时在南直隶各地开办炼钢技术学校,招收聪明伶俐又能吃苦的贫苦子弟做学员,系统学习冶钢技术。文化方面的教师由一般的生员担任,技术方面则征集一些经验丰富,但年老体衰,无力冶钢的老工匠来传授。
这样的话,高技术工匠的成长会更迅速,数量也更多。
濮、葛、马三家的钢坊老板都面有难色。
行业机密,那是他们吃饭的本钱,在竞争中压倒同行的看家宝,要他们这么公布出来,无异于割他们的心头肉。
钱谦益劝导他们,他们的钢坊有如今规模,已经从过去密不外传的技术中获利甚多,何必贪心不足、
躺在过去掌握的技艺上,只是靠保密获利,无异于不思进取。
现在掌握的技术诀窍即便公布出来,让天下其他同行都学会。
只要他们愿意利用现有雄厚财力进行研探,设法在管理和技术上,再有新的创制,何愁不能继续保持优势?
此后再创制出新的技术诀窍,朝廷会允许他们有十五年的专享之利。
当然钱谦益也知道,仅靠道理说服,未必能打动这些老板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看家秘密贡献出来。
他在来芜湖之前,已经上疏朝廷,取得崇祯同意。
凡是能贡献出有价值的冶钢技术诀窍,朝廷可封为伯爵。
若是对钢铁冶炼质量和规模的贡献,是大规模提高,可封为侯爵,乃至公爵。
而直接发明某项技术的工匠可授予格理院翰林学士正六品的官衔。
在居住当地,可建造相关表彰性的牌坊,流芳百世,子孙尊荣。
提到把行业经验和秘密贡献出来,可以获得封爵的奖励,还可以有官职,有牌坊。
而获得封爵封官的冶钢家族,即便家道中落,以后也可以向朝廷申请从钢铁税收里领取部分作为生活补助,包括读书求学的资助,不至于彻底穷困潦倒。
这些钢坊老板终于大为心动。
毕竟他们赚钱,追求的也不仅仅是挥霍享乐,也是希望以此能获得世人之尊敬礼遇。
既然贡献出行业经验,就能获得官爵,受人尊崇,而且子孙后代的生活也能有保障。
那又何必死守陈腐陋规呢。
于是纷纷表示,朝廷既然有此需要,他们自然义不容辞,加以配合。
钱谦益露出满意的微笑。
他预计这个措施在南直隶试点成功后,可以向全国推广。
很快优质钢铁的产量就会有迅速增长。
水涨船高,在钢铁质量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这些从业者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自然会再设法研究出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
对冶钢业的这番鞭策革新初见成效后,钱谦益又对弓弩制作、刀剑矛叉的制作、鸟铳火炮的制作采取类似办法。
意图就是提高质量,扩大产量,确保大明生产的武器质量和数量对敌人都有碾压性的优势。
而江南独步天下的能工巧匠自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原先获取暴利的是制作那些给富人显摆生活品味格调的各种高档用品器具。
而现在能获取暴利的则是各类武器制作。
武器行业其实也可细分成不同档次。
从普通市民都能买得起的大规模制作的普通品,到富人定制的高档品,这期间的价格差距自然是相当巨大的。
普通武器获利关键是薄利多销,想办法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扩大规模是关键。
而高档品则是不惜工本代价,质量越高越好。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