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掌兵,刘备没有这个打算。
不仅担心诸葛亮执掌军权,会影响到霍峻、陆逊等大将的权利。更是诸葛亮之前少有执掌军事,其角色更多是以政治家的形象出现。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孔明有管仲、乐毅之能,先奏江上对,而后领兵平蛮,可见有军略之大才。”
“先帝驾崩之后,峻统兵而北伐中国,恐形单影只,复兴汉室之途,漫漫无期。纵能横行淮泗,畏身单力弱,亦难以成事。北伐中国欲有所成,非多道并进,正奇合一,不可为也!”
霍峻自当上权臣压力是真大,朝野内政上,有诸葛亮分担还好;但想到北伐中国,霍峻多有头疼。
一人北伐的困难看岳飞就知道了,岳飞北伐中原,他从江汉出兵,多次求淮兵出击配合。但最终结果,江淮兵马战败,所有压力给到岳飞身上。故而南宋北伐,常变成岳飞独自北伐。
岳飞四伐时,遇见金朝南征,幸江淮有刘锜,四川有吴璘,得以分担兵力,故而岳飞才连续打出郾城、朱仙镇二战,临近开封府,逼得完颜宗弼几逃河北。
今有岳飞为鉴,霍峻渴望寻找帮手,配合他北伐用武。之前有考虑过陆逊,但又很快被他否决。
陆逊虽有能力,兵略也确实出众。但指望陆逊在北伐中打出过人的战绩,或是将司马懿揍着闭门不出,实在有些困难。
深思前后之事,霍峻将目光放到丞相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不必多说,能把司马揍着不敢出战,便可见其军事能力如何。
“伯言不足以成事?”诸葛亮问道。
霍峻摇了摇头,说道:“伯言不足以托大事,公衡方略次之。昔孔明辅佐先帝下江东,多出兵谋方略,平五溪蛮进退有度,所到之处,无所不克,唯孔明可托大事。”
见霍峻这么相信自己,诸葛亮抚扇而笑,说道:“参谋、平蛮,与北伐用武多有不同,仲邈何以亮能与司马懿、曹真等贼将抗衡?君莫忘赵括之事,廉颇虽老,但可用之;伯言虽柔,可挡一面!”
霍峻闻之大笑,自信说道:“峻自统兵以来,观人辨才从无疏忽。孔明绝非寻常之人,以君之行迹,如能统兵,必为大将。其成当亦在伯言之上,且会更胜一筹。”
看人识人是门学问,霍峻识才能力尚可,但正儿八经是靠穿越者的优势。若把赵括换成诸葛亮,那岂不得让白起头疼死。
诸葛亮虽很少用兵,但长期接触下来,以及后世的记忆,霍峻能感觉到诸葛亮的用兵风格,多半会是那种重剑无锋的风格。
这种用兵偏正的风格,非常合霍峻胃口,最次能打得对方不敢出战,且能有效牵制敌人有生力量。其他方面的战事,诸葛亮不用负责,交他就行。虽不知霍峻为何这般深信自己的言语,但诸葛亮心间却已是感慨万分。世上之喜,莫过于先帝重用,同僚为知己。
诸葛亮抚扇而笑,说道:“亮深受先帝之恩,今仲邈既深信亮,亮不敢负君之重托。此番入西土,亮当钻研兵法,操练军士,熟悉行伍。”
让诸葛亮熟悉征战,也算是霍峻力推诸葛亮西进的目的之一。
巴蜀贼寇、南中乱兵,挺适合即将步入征战的诸葛亮。毕竟不熟悉兵事不行,诸葛亮快十年没带军征战了。许多东西需要上手操作,然后治兵练武,方能说带兵北伐。
霍峻点了点头,笑道:“孔明此番西进巴蜀,当多有劳累了!”
诸葛亮向霍峻拱手,说道:“国事当前,陛下轻幼,仲邈既器信亮,亮岂敢不为汉室奔波操劳。”
“善!”
诸葛亮念起一事,说道:“仲邈与曹丕虚与委蛇,不如将曹丕出使京师之事告与马超,言曹丕有向陇右动武之念,勒令我军不得出兵援之。而后待曹丕南征,以言语说之,马超或会趁机作乱关凉。”
霍峻思索片刻,说道:“孔明之言有理,我险忘马孟起之事。今孔明入巴蜀,可与马超通信,且用书信宽慰姜氏父子。”
“诺!”
诸葛亮轻抚羽扇,说道:“姜氏父子孤离陇土,今先帝驾崩,若不招抚,恐生离心。请仲邈放心,此事亮必记在心上。”
“好!”
霍峻喝彩了下,说道:“孔明离别之前所书《正议》,峻昨夜通读,感触颇深。窃以为有此雄文,朝野士吏当为之精神振奋。”
之前因南北朝之议,不少鸽派求和。霍峻为了提振众人士气,特提议让诸葛亮与自己各写文章,用来振奋鸽派士气,别想着与曹魏和睦相处。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