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 有机光伏领域公认的一道大门槛,成功跨过!(求订阅)(第7/7页)
msp;因此,许秋打算做两手准备,先肯定是优化叠层器件的性能,力图继续向上突破,16%、17%、18%。
  但假如当下的体系迟迟无法突破的话,那就以15%的效率去投稿《自然》或者《科学》。
  如果被拒稿或被建议转投《自然》大子刊的话,那么就勉为其难的在《自然·能源》、《自然·材料》、《自然·光电》这三个和有机光伏领域相关的《自然》大子刊中挑选一个。
  其实,许秋之前也有想过要不要把y系列受体拿来做叠层器件。
  当时的想法是不太愿意在同一篇工作中,出现叠层和y系列受体两个概念,这种就有些浪费。
  本来两个都有望冲s的体系,合在一起,就算能一s,那也是亏的。
  虽然有这般的考虑,但许秋也在模拟实验室中尝试过这种想法。
  反正先把结果做出来,要不要合起来表到时候也是自己说的算。
  最终的结果表明,现阶段y系列受体与叠层器件并不适配,最高效率并不如以IdIc-4F为代表的ITIc衍生物,就连15%的门槛都过不去。
  要知道,基于y系列的二元器件,最高效率都已经做到14.8%了。
  而将其用于叠层器件,效率还突破不了15%,那就没太大意义了。
  许秋尝试分析了一下原因。
  他觉得可能是因为y系列受体太过“完美”,当它与J4给体共混后得到的有效层薄膜,可以在3oo-9oo纳米范围内实现优异的光吸收,这也是y系列体系能获得2o毫安每平方厘米的原因。
  把这样的一个完美体系,应用在叠层器件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把y系列放在底电池,它会把大部分的光都吸收了,留给顶电池的基本上就剩不下什么了,从而导致两个电池的电流密度极度失衡,比如底电池2o+,顶电池6。
  因为是串联的结构,所以最终整体电池的电流密度就变为了6毫安每平方厘米,导致器件性能显著下降。
  而如果把y系列放在顶电池,那它就只能吃到经过底电池吸收后残余的光,原本那么好的性能也就浪费了。
  本来能有2o+的电流,可能现在就只有12了,最终器件的效率很难越它本身不叠层时的状态。
  换言之,y系列可以自己当c,不需要辅助就能挥的很好,同时因为太过优秀,也找不到一个能与之打配合的辅助。
  而让y系列去打辅助,又有些屈才了,并不见得比其他专业辅助表现的更好。
  也可以这么说,叠层器件其实是将两个不那么完美的器件组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器件。
  y系列材料的完美表现,放在叠层器件中,反而变为了一种不完美。
  ps:这个月的月票不知道能不能破千,摆碗求月票。
  ps2:最近的更新量应该会多一些。